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思宣 《辅导员》2014,(15):28-29
<正>传统德育强调说理、灌输和行为养成。毋庸质疑,在过去这是最具有实践效果的成功经验,现在仍然是重要的德育方式。然而,在价值多元化和关注个体自主性的今天,简单化的说理、灌输和行为养成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却越来越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强烈的外塑色彩的教育方式,往往造成对道德真正人性的遮蔽,致使道德外在化、知识化,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自律原则和精神价值尺度。现实生活中学生明知有规矩却不守规矩,过于强调外在型道德教育带来的后果,就是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对称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多元化价值并存的时代,传统的学校德育却仍在按照一种所谓的理想模式在灌输德育理论,采取强调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或单纯的道德行为训练的“说服式”和“管教式”的德育模式,由于它不重视品德内化过程,所以弊端多多,德育实效差。通过品德内化,就能较好地引起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新需要和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刘春玲  罗映霞 《教育艺术》2006,(10):28-28,53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以空洞的说教方式“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德育和政治教育不分,以政治教育替代德育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德育深层次隐性目的及个体功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我们花在德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与收到的效果难以成正比,出现了德育低效的现象,德育方式缺乏“创新”,强调通过德育自身的方式较多,强调贯穿于其他方式之中的较少。  相似文献   

4.
“灌输”是知识获取的基本方式之一,“灌输”作为美德教育的方式之所以一直遭到排斥,是由于概念理解上的窄化和实践中的滥用和误用。在传统美德陷入严重失落的情况下,重构“灌输”的德育方式就显得日益迫切。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以情感投入为契机,以发展道德思维为核心,以解决道德问题为目的,是重构灌输式美德教育方式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5.
周春霞  王贵喜 《文教资料》2008,(11):164-166
高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德育课注重道德认知教育,强调"晓之以理",这使得德育陷入"填鸭式"的空洞说教,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高校德育必须重点转向情感教育,强调"动之以情",使学生首先从情感上认同它,进而在潜意识中固化它,最终在行为中表现它,这样才能提高其效果.  相似文献   

6.
德育与心理教育在理论上互为一体,在教育实践中彼此融合目前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强调保持社会正常的道德秩序而忽视个体在道德上的自立发展的问题:心理教育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的更新.有助于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与行为内化,有助于德育整体效应的扩大,等等。  相似文献   

7.
德育灌输是教育无视受教育身心实际,通过简单强制方式向受教育传递社会认可的思想观点、政治信条、道德和行为规范,试图使受教育无可选择地接受这些观点和价值规范的方法。德育灌输经历了教务化专制型和权威教学型两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不同,其影响因素也各异。  相似文献   

8.
诗意教学就是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教学和谈话,让学生感悟或创造诗情画意,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和心智启迪。它具有教育语言形式美、预设情境意蕴广、实施操作样式多、针对评价方法新等特点,改变了以往思想教育“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的现象,有利于调整德育过程偏重道德认知,轻视情意发展,强调行为规范形成而忽略学生情感  相似文献   

9.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10.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产生教育效果。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是知识性教育,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性"。实际看来,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学生只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才会对道德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收获。本研究以"道德体验法"为内容,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道德体验法"实施策略,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吴美华 《广西教育》2007,(11B):8-8,13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由于受传统的教育影响,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出现了以下误区:一是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起点设置不当,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和社会阅历水平,采用高调宣讲、单向灌输的手法,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二是忽视学生对道德要求的吸收同化过程,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思想道德课堂教学中的说理、讲解,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能娴熟地操作电脑的“新新人类”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变化,为德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变以往的“他律德育”、“灌输德育”以及强调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忽视个体价值的德育模式,以提高德育的实效,使德育充满人性魅力,提高德育成果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4.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小学德育课堂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行为规则的训练,忽视学习个体内心的情感和体验。机械被动的德育课堂让学生学会了说假话、空话,降低了德育过程的实效。本文在尝试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创新德育课堂,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德育唯有回归生活,“贴地而行”,才能焕发活力,取得实效。具体表现为:德育课程生活化,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综合相关课程,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德育方式多样化,包括说理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道德操练、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德育评价多元化,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指向学生生活的动态综合、多元开放型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从德育的结果来看,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弊端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社会、家庭等环境影响外,学校德育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德育方法简单化、德育过程空洞化。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应试技巧,忽视德育宗旨,只顾知识灌输,不顾品德内化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认知、道德情  相似文献   

18.
在诸多德育手段中,感化、强化及内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工作是否具有实效性,跟这三大手段的运用得法与否颇为相关。   一、感化:德育工作的开端   感化同单纯的说理灌输不同,其主要特点是对学生动之以情、情理交融、以情感人。换言之,就是用“情”温暖学生的心灵,使之感到有出路有前途,从而促使德育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开展下去。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感化工作理…  相似文献   

19.
道德灌输在我国德育课堂上屡见不鲜,尽管它的封闭、单一、强制性使得德育有效性降低,但其始终"不死",原因可以归结为是由传统教育文化、社会的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因此采取有效途径,抛弃道德灌输,改革德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邱哲 《天津教育》2007,(10):36-37
创新德育一般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就理念层面而言,创新德育是现代德育中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即把发展人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作为德育价值追求;就操作层面来说,创新德育就是德育创新活动,即使德育从禁锢人的头脑、抑制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灌输性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