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1.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创设情境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直接目标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提炼其中蕴涵的数学问题.要使创设的情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们要做到两点:一、情境必须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来创设;二、针对情境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相似文献   

2.
选题是教育质性研究的难点,难于不知从何而起。研究者可以从教育现象入手,依靠研究者本身作为方法,遵循现象·话题·问题的序列交叉回旋,构建立体的漏斗状选题思路,逐步统一研究者的教育信念,拟定研究范式,筛选理论基础,最终聚焦研究问题,确定选题。研究者可以通过撰写教育自传、开展集体审议、运用扎根理论以及实质理论观照等策略,提炼、设计教育质性研究的选题。  相似文献   

3.
第一阶段,接触问题情境。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首先要分析情境,找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可让学生试着复述题目或描述情境,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情境是形式,问题是本质。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解答问题前,要让学生发现和提炼问题。  相似文献   

4.
问题提出是数学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斯尔佛(Silver)对问题提出进行了界定:“问题提出是指从数学情境或经验中创造新问题,或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的重新阐述,它发生在问题解决之前、之中或之后。”[1]基于情境提出问题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这一研究支流中,有研究者按照结构化程度将情境分为自由的、半结构化的与结构化的情境,也有研究者按照数学化水平将情境分为数学情境、模拟情境及数学与生活模拟相结合的情境[2]。  相似文献   

5.
<正>在探究性学习中,包括情境创设,明确问题——优选内容,拟定计划——动手实践,进行活动——交流讨论,归纳反思等环节。其中,情境创设、明确问题是基础环节,影响着探究性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提炼与总结探究问题,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明确探究方向,结合所学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一、抓住情境设置切入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主动探究与学习,教师需创设一定的趣味性、启发性、挑战性、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激发学生好奇心,  相似文献   

6.
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者以“弧度制”为例,从“情境创设,复习导入”“活动探究,形成概念”“揭露本质,建立联系”“应用新知,深化理解”“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等方面展开教学,并从如下几点谈一些思考:注重渗透数学文化,激趣启思;关注知识内在联系,完善认知体系;加强提炼数学思想,发展素养.  相似文献   

7.
地理高考中学术情境试题的出现既体现了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又增强了对学生学术探究能力的要求,但学术情境试题也存在学术性较强,难度偏大,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偏差等问题,其命制思路与方式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话题。文章选取学术情境试题比重较大的2021年高考广东地理卷作为案例,分析了当前学术情境试题命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继红 教授     
<正>李继红教授,大连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多年从事国际交流、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比较教育研究,以及合作项目研发与组织工作,研发了综合英语、中国生肖文化、旅游英语、新闻英文选读、英语脱口秀等课程。注重工作成果的研究和提炼,主编了《情境主题英语》,被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为项目专用教材。主编《校园英语》《民生英语话题》《社会英语话题》《科技与环境英  相似文献   

9.
知识建构是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通过分析问题解决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可以帮助研究者剖析活动中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调整优化活动设计方案。本研究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问题解决活动中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会话特征、具体过程和互动结构等,得出了三个结论。1.问题解决知识建构的会话数量随着知识建构层次的升高而减少,更多的会话集中于信息分享层级,在理解层级以上的会话数量偏低。2.在问题空间构建阶段主要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信息的分析和加工;问题解决策略选择阶段是对信息进行新情境下的分析、综合,并不断评估解决方案。3.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互动结构总体可以分为信息加工、建构观点和方案、提炼或浓缩观点与方案三个大的意义单元。  相似文献   

10.
习惯、习惯法、民间法和国家法是研究中国法治本土化的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学术界对这几个概念也反复使用,文章对如何使用这几个概念才最为恰当,并且避免对几个概念的误用的探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清晰地研究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1.
统编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变化很大,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核心议题与课题、话题、问题、主题四者之间的关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充分理解教材,精准提炼课题;创设有效情境,引发学习话题;坚持学为中心,解决序列问题;提升学科素养,落实教学主题四个方面入手打造活动型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2.
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以后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维引进适当的情境中,使得学生真切感受具体的、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学习的热烈情感,帮助学生在获得、运用知识的时候更加轻松,分析、剖析问题时能够建立明确、清晰的思维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超华 《山东教育》2003,(17):32-32
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向真正的创新行为,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在以系统性为特征的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教学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问题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郾托马斯—布鲁巴克探究式教学模式R郾M.托马斯和D郾L郾布鲁巴克1971年提出了发现、提炼、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明确有待调查研究的有关问题;把这些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以便清晰地了解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根据解答文字题的要求和实际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了"五问",教会学生解答主观题,提高学生内在的思维品质和外显的表达能力。一、问话题,做到言之有的话题,是学科用语。问话题,就是确定所回答问题属于什么范畴。这是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开始,关系到答题方向是否正确。大部分情境材料没有明确告知主题,设问也没有明确规定答题范围,回答问题似乎无从下手。如果有意识地想一想情境材料属于什么话题,设问指向话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情境与教育叙事情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涉及教育叙事的核心逻辑。二者具有自身的概念内涵,同时,教育情境与教育叙事情境具有深层逻辑耦连,厘清教育情境与教育叙事情境的逻辑关系,对教育叙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叙事情境不是教育情境的直接转译,而是以教育情境为研究基础,教育叙事情境是教育情境的问题性提炼和深描,达到以教育叙事研究教育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情境是语言的载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文本情境的激活和相关话题的情境创设,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有助于激活知识的语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话题的能力。笔者在小学英语会话教学中,强调以与话题相关的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通过活动和问题导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话题、理解主题意义、运用话题语言、表达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17.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而情境创设的好坏,对能否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非常关键。对于物理课堂教学而言,教师首先必须创设一个清晰的物理情境,并作用于学生,同时要引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内容与新的问题情境对峙,使学生感到新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不协调,从而产生认知需要,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形成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8.
创设有效的主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在连续的语境中整体感知、理解并运用语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本文结合两节同题异构的单元复习课,从主题情境的整体性、层次性和互动性三个层面,探讨了单元复习课中主题情境的创设和构建,提出“提炼话题线索,构思整体情境;聚焦教学目标,串联层次情境;关注探究主体,优化互动情境”的情境创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议题式教学聚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包括议题、情境、活动、任务四大要素。其中,议题是纽带,情境是载体,活动是路径,任务是方向。每一环节都遵循引入议题、展开议题、回归议题流程,体现议题引领、情境依托、任务驱动、活动呈现的基本要求。通过精准提炼议题、引发学习话题、解决序列问题和落实教学主题,有序展开活动,引导学生从知识掌握到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到形成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育田野研究具有情境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情境性与生成性的和谐统一是教育田野研究的必然走向,情境生成也成为教育田野研究的独特视角。田野研究中的情境生成主要包括问题情境化、方法生成化以及结果认同化三个方面。从学科传统上看,具有人类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的整体主义视角,注重与当今教育现象的整体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相契合;而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对象的生存境遇,赋予其更多的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情境生成的视角有效规避了不同学科立场"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倾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注重多学科视角的合作与融合且"以问题为中心"。对教育田野研究成果的信度评估要基于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情境,更多地尊重研究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研究立场、经验事实和理论解释;对其效度评估则要以真实的情境为评判标准,直面研究情境中的具体对象,为读者提供理解与沟通的可能性,进而产生情境共鸣,以达成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