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顷的再认识——平方百米"是一节拓展复习课,目的是让学生对"公顷"这个抽象的面积单位有新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将"公顷"更换成"平方百米",还巧妙引入了"平方十米"这个新的面积单位,使学生能够借助于已有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来建立更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在推理和想象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0~21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运用千米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测量、比较、推算等活动中初步了解千米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量感和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转化。2.培养学生观察、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空间观念。设计理念: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的原则;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注重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你参加过跑步比赛吗?生1:我参加过100米。生2:我参加过50米。……师出示如下表格:三(3)班校运会径赛项目报名表姓名项…  相似文献   

5.
"千米和吨"的认识光依靠书本的"纸上谈兵"式教与学,时间一长学生往往会出错。所以在教学"千米和吨"时,我带领学生一"跑"一"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1千米"和"1吨"的长度和重(质)量。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设置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构建适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了解千米"是学生认识千米以后的一次操作性实践活动课。教材紧扣"1千米"编排了"走走看看"和"查查填填"两部分内容。在"走走看看"栏目里安排的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对1千米形成更丰富的体验;在"查查填填"栏目里,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既充实活  相似文献   

8.
正一直以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把握图形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近日,笔者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做了积极有效的尝试,点滴成效与大家共享。教学片段与解读片段一:当学生在实物图上认识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特征后,笔者在屏幕上出示了下图  相似文献   

9.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而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其"量感"。"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教师要明确"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填补学生知识储备的空缺,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培养"量感",用灵巧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孟雪 《辽宁教育》2013,(2):64-64
“公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学生可以借助剪一些边长是1厘米、1分米、1米的正方形纸,再摸一摸、比划一下这些正方形纸的大小等操作活动来建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观念。而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要想再运用这样的手段来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则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  相似文献   

12.
周婷 《四川教育》2023,(24):42-43+45
在推进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重点培养学生量感、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本文以“圆的面积(一)”为例,基于课标、单元、学情,聚焦量感,从“创设情境,唤醒量感;动手操作,丰富量感;建立模型,理解量感;巩固练习,提升量感”四个方面实施结构化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量感,同时还通过对多种推导方法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意识,提高学生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课前思考: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意识和量感为核心。图形的认识主要对应空间观念的培养,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认识客观事物。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图形的认识内容具有整体性,虽然编排方式略有不同,但知识序是一致的,都是先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而认识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点、线、面,然后在基本要素的引领下再次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剖析图形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相似文献   

14.
<正>课前思考“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单元的种子课,承担着发展学生量感的奠基作用。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厘米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把握度量的概念、方法、工具,在度量活动中发展量感。这为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度量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度量的意义和价值。[1]  相似文献   

15.
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外显,量感的培养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呼应。“认识厘米”作为学习长度单位的重要起始课,核心问题是以“做中学”体验学习方式,建立1厘米表象,并充分利用“手”这一身体尺,设置“合作测量”“记忆活动”“合作估测”三大环节学习路径,形成较短长度的量感,由此发展学生估测能力与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6.
<正>"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在图形与几何教学的全过程。以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通过"关键问题""交流互动""数形结合",让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走向清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较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形成需要“经验”支持。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1千米有多长”的教学为基础,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1千米”的量感表现。结合案例,提出“真实体验,建立‘量的表象’”“多维感知,丰富‘量的体验’”“先估后测,重视‘量的估计’”等量感培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1千米有多长”教学为例,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基本路径,即温故而知新,唤醒学生的量感;设计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量感;注重应用,强化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20.
场。【故事】张冬梅《一米的认识》 时间:2009年11月。 地点:浙江大学“千课万人”活动现场。 课堂主要事件:四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米有多长的基础上。为了丰富学生对l米有多长的认识,让学生量一量自己身上哪里离地面足1米:在讲清合作要求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