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锡梅 《教师》2013,(34):118-119
深入浅出是每个教师教学的追求目标,深入浅出首先要知道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深浅度,深入浅出对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提出如何运用形象的方法、逆向思维的方法以及多角度发散思维的方法来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过程目标:通过探究与分析、交流与合作,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科学探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相似文献   

3.
《沉和浮》一课教学生认识沉和浮的现象,使学生知道哪些物体在水里沉和哪些物体浮,还要求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下去的橡皮泥浮起来。我认为这一课是发展学生创造精神的好材料,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思维,去创造,要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无法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策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复习课中逆向思维教学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学物理习题,浩如烟海,要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教师不仅要精心选题,而且还应善于对习题进行变换,这样既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又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少受题海之苦.下文就谈谈物理习题的一些变换方式.一、逆向变换逆向变换指将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转换,或将某些概念、规律进行逆向分析和应用.例1 物体从h高处以初速v0做平抛运动,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逆向变换 物体以初速v0做平抛运动,落地时速度与水平方向成θ角,求物体下落时的高度h.例2 电荷在电场…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提高、成长是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一个必要的工作目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成果的取得要经历一个追求的过程,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发扬大无畏的精神,同时要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的成果给予正面评价,还要在日常教学中要经常烘托快乐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可作以下描述: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二、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达标的教学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来完成。 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教具,引导他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其个数关系。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1.
用能量和动量观点分析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中十分常用和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两种观点研究的是物体或系统运动变化所经历的过程中状态的改变,要求无须对过程是怎样变化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必须认清运动状态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即要求知道过程的始末状态的动量或动能和物体在过程中受到的冲量  相似文献   

12.
实例导入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本班“先进集体”奖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使奖状便于保存和展示”的问题。学生提议给奖状做一个镜框,教师用微机演示做好的镜框,并问:“要知道做镜框用了多长的木条,是指镜框的什么?”(周长)“要知道需要多大的玻璃又是指玻璃的什么呢?”学生有的在议论,有的在张望,有的摇头。过了一会儿,教师引出课题———面积。探索新知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找一找哪里有“面”。他们说出了课桌面、文具盒面、天花板面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从而概括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相似文献   

13.
(1)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教学过程要真正成为学生“要我学”的过程,那么,学生面对所要认识的物体或现象必须提出“我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这一机会。 比如教师可在教学引入中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关于这一方面,你想知道些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来促使学生提问。这种经常性的练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共同的认识:“课堂上我们是主人,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展示了一堂新课标下的8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课题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16.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型人才,那么无论是在哪一个学习阶段,教师都要注重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小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需要发展的一方面,然而小学数学则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最为合适的科目,那么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是小学奥数中经典的植树问题,主要让学生经历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感悟其中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找规律的教学不局限于使学生知道规律,找的过程及方法也要得到凸显。有形的间隔载体渗透着无形的对应思想,教师如能适时引导学生紧扣“对应”找规律,学生则能“等闲识得东风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灵活运用不是难事,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才会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间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西师版数学课标教材三年级(上)第六单元。教学目标1.会在实际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的四个方向,能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2.经历辨别方向的过程,初步体验方向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意识。  相似文献   

20.
凸透镜成像原理复杂,实验设计和操作难度大,成像规律的归纳超出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吃透教材意图、优化实验方案,让学生经历真正经历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体验探究乐趣.一、当前凸透镜实验教学的困境1.受当前功利教育主义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形成了由教师包办说出规律,学生通过口诀理解记忆的错误教学模式,忽略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2.学生难以区分物距、像距和焦距等物理概念,不知道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