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冉 《新闻世界》2023,(5):11-15
本文以B站486条健康科普类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内容主题、视频类别、视频时长等对健康科普类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内容主题对于视频传播效果有显著影响;疑问句式的标题、短视频时长可以显著提升B站健康科普类短视频传播效果;在视频的呈现方式方面,个人出镜解说和情景剧与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屏幕方向方面,横屏的健康科普类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郑映月 《东南传播》2022,(11):20-22
我国社交媒体迅速崛起,且影响力也呈现出了逐渐提升的态势,并在我国数字媒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背景之下,社交传播模式则由此发生了较大改变。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社交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结合社交平台自身属性,对短视频传播展开了详细阐述,同时对传播中所涉及的各项传播要素的内在关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传播逻辑进行探索,以期作为同类社交平台短视频发展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随着短视频媒介的不断发展,大众对短视频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期许,泛教育、泛知识类短视频开始受到较多关注。与此同时,无论是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还是知乎、果壳这类传统问答社区,又或是微信公众号、百度百家号等网络平台,都在积极开发知识类内容,增加知识类短视频权重。本文通过引入知识类短视频概念,探讨了这类短视频的传播动因与传播特征,并就这类短视频的长期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从而让短视频更好地作用于知识普惠。  相似文献   

4.
Vlog类型视频自2018年至今在中国市场掀起热潮.文章通过梳理B站内播放量靠前的Vlog类型视频特征,发现作为新进入中国的视频类型,尽管其互动程度优于动画类和搞笑类视频,但其受众数量、回访度和传播量有待加强;此外,短视频"短小"的媒介特征已经严重束缚Vlog的发展,因而突破10分钟的临界点在市场占有层面具有重要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2,(2)
对知识类短视频的生成因素及其逻辑进行探究,有助于理解知识社会转型的媒介力量和文化实践。本研究通过定性比较分析(QCA)的方法从"内容属性"和"情境属性"共8个条件变量出发,对B站40个典型的"知识类短视频" UP主受欢迎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技术包装、专业生产者、定期更新是知识类短视频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关键因子,并揭示出两种较显著的微观原因组合,即理解性知识通常呈现轻松幽默的风格且时常大于等于8分钟;感知性知识通常会与公共议题相组合,呈现严肃理性的风格。此外,个人账号相比官方/机构账号更受欢迎。而整体上看,知识类短视频对公共性事件的解读有限。依据知识研究和媒介研究的多元路径,本文认为新技术的赋能使短视频成为知识社会转型中的一种媒介力量,知识类短视频作为一种浅层信息向深层过渡的中间形态,正在重塑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新逻辑。  相似文献   

6.
数字时代社交短视频平台为舞蹈参与式传播提供了新生态。依据“爆款”舞蹈短视频形成的模仿拍摄、直接转发、评论讨论、点赞收藏等参与行为,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参与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抖音平台中舞蹈短视频的采集与分析,体现出基于PGC创生和基于UGC复制变异两种传播路径,呈现出基于传播的社会交往以及基于算法的趣缘聚集两种特征。短视频平台改变了舞蹈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样态,重塑了舞蹈传播理念、机制和业态,为舞蹈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7.
谷会敏  许云淇 《传媒》2021,(23):60-61
移动互联视域下,短视频作为知识表达新方式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度.本文分析了短视频知识传播的"走红"原因,探索这一"走红"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并从把关、自律、监管三个维度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为短视频知识传播的趋利避害、提质增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移动传播时代,短视频蓬勃发展,传统媒体进驻短视频平台以求融合创新,进而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本文基于对《新京报》在短视频领域的特色和经验的分析,以其为缩影,探索传统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策略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以B站官方认证账号及视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视频发布数据、推广效果数据及内容特征,划分账号活跃度,计算账号的传播指数,揭示图书馆网络视频服务的现状,提出从区域协同发展、爆款视频制作、发展中账号运营三个方面改善图书馆视频运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扶瑶  孟育耀 《传媒》2023,(2):78-80
当下短视频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中呈现出了新样态:平台形塑新场景、多元生产者重组知识图谱、基于用户需求的交互性动态。在“知识热”的背后亦隐藏着传播焦虑:“知识茧化”、内容同质、版权受侵等。本文针对知识直播面临的困境,提出回归“科技向善”理念、秉承“工匠精神”、完善版权立法等方面的建议,助力打造网络良性传播生态,促进短视频平台与知识传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短视频媒介的高速发展为科普传播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带来新变化,也为科普知识的生产创作带来新思考。以抖音平台为例,本文迁移并分析SECI模型理论在科普知识类短视频创作中的应用过程,积极引导创作者在生产上关注知识管理转化四阶段核心环节,并帮助相关行业人员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知识管理理念来把握科普短视频在知识生产创作中的深层次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知识管理视角,考察了出版业在短视频领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实践。研究发现:其一,作为主体的多元知识产消者(个体/组织)、作为客体的知识类型(隐性/显性)构建了“图书+短视频”知识场的两个维度;其二,网络化知识生产的关系主要包含三种类型,即集聚关系、需求关系和数据关系;其三,在知识传播活动中,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内隐化四种方式形成知识创造的螺旋。从知识管理视角来考察“图书+短视频”知识场,有助于拓宽出版业在短视频领域进行知识服务的理论路径,为图书出版机构的知识生产传播及行业生态体系的重塑与再造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短视频具有强大的流量属性,因此当创作者转发爆款短视频时,也会获得该爆款短视频所属账号“粉丝”的关注,从而实现借势“涨粉”的目的。需要注意,当创作者转发爆款短视频时,不能单纯地转发,而应在转发时彰显出自身的个性和特点,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让用户对创作者的账号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产生关注的欲望。  相似文献   

14.
王雨婷 《视听》2022,(4):157-160
知识类短视频近几年在各视频平台迅速发展.本研究基于词频分析法和LDA主题模型两种研究方法,对B站知识区UP主"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播放量前五的视频评论内容进行分析,从文本特征的角度分析用户对知识类短视频的关注倾向和讨论角度.研究发现,用户评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账号运营者和科普内容本身,其文字表达体现出强烈的年轻化语态特...  相似文献   

15.
Web4.0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形态创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变革。社交属性日益显露的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形态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舆论场也从微博、微信逐渐向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延伸。近年来,由短视频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比比皆是,互动性强、扩散速度快导致舆情工作变得严峻。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应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加强引导效能,如何把握舆情事件的传播方向,是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而加强并完善以短视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应对措施则是提高舆论引导实际效能的良好出路。  相似文献   

16.
韩迪  王雪艳 《今传媒》2021,(4):55-58
当下科普视频的内容良莠不齐,分析"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科普视频的内容生产和传播策略,对当下科普视频的内容创作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科普视频为研究对象,以"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的科普视频为个案进行分析,对其科普视频的视频文本和文字文本进行切入,从传播环节中的传者、内容、受众三方面对其传播策略进行探讨并分析,以期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前,移动社交短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角色越来越独特,地位越来越凸显,引起各文化媒体宣传机构的重视,本文就此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杜思伟 《视听》2021,(3):146-147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内的文艺创作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后现代艺术风格浸入大众日常生活,改变着大众的文化习俗.观看短视频是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行为,短视频具有的戏仿与拼贴、无深度感与平面化等特征无疑是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我们应站在时代的语境下分析与挖掘短视频的内在特征,以后现代视角感知大众心理的变化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短视频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借助于短视频App的新型营销模式为图书馆知识营销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文章介绍了知识营销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在短视频时代图书馆知识营销的必要性,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短视频App的图书馆知识营销服务模式的构建要素,最后从团队建设、短视频思维、粉丝维护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图书馆短视频知识营销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0.
周宁 《传媒》2021,(18):79-81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科普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科普知识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和方向.以趣味化的短视频进行科普传播,让高冷深奥的科技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更接地气,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同时其形象化的展现方式、密集化的知识含量、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有效拉近了平台和受众的距离,提高了科普传播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