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1,(3):28-36
人类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政治、技术、文化领域的宏观变迁深刻嵌入国际社会的信息传播机理之中,促动着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革新。因而,在新形势下拓展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新内涵、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家身份建构的话语调适、话语应对模式的重建、全球信息价值观的重塑三个方面提出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维度转向,并从理念路径、技术路径、文化路径等方面描摹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实践重构图景,以期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后疫情时代,为提升我国的话语软实力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的2020年,面对国际传播领域的新变局,研究者呼吁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本土国际传播理论,调理好对外话语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反思既有理论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转文化传播、数据话语权、新闻话语图示等新概念;在重点议题、叙事模式、内容模态、传播渠道、战略策略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径与方法.未来,研究者将从中国的国际传...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我国外交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指南,也是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在要求和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传播不仅彰显了中国从整个人类的共存之道出发,构建合作共赢、共商共享的世界图景,也是推动国际协调合作的强大正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国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通过与西方的话语体系的对接,从而形成中外相互融通的话语传播体系.其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传播格局,营造国际环境,进而探索传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西舆论斗争日趋激烈.媒介环境变迁是思维方式转型的客观条件和必要条件,而思维方式转型必然导致媒体话语生产和传播策略的变革.从"媒介环境一思维方式一传播实践"的三元分析框架出发,结合全球传播形态下的中西舆论斗争,当前,中国要加强故事思维,以思维方式转型引领媒体话语变革和传播策略创新,探索国...  相似文献   

5.
李斌 《青年记者》2017,(26):73-74
近2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开始了从单向至双向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向世界说明中国”①取代“向世界宣传中国”成为对外传播的指导理念,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出主流新闻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相继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开设统一的官方账号,②成为新华社海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其扩大全球影响、创新对外报道形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新华社在推特上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展示出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元栋  匡艳丽 《传媒》2021,(3):59-61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媒深耕时政传播已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新路径."侠客岛"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运营的微信公众号,依托品牌、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强创新实践,逐步构建自有的时政传播话语体系,成为党媒转型的成功范例.本文从内容定位、内容生产、内容传播和话语权构建四个方面入手,总结"侠客岛"时政传播的基本特色,以期能够为党媒及纸媒的融合转型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国出版肩负着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而主题出版天然具有适合国际传播的属性,成为新时代主题出版工作的重要发力点.但是,国际舆论环境与国内舆论环境不同,国际话语体系仍以西方大国为主.面对崭新的舆论挑战,中国出版的"出海"可借鉴弱传播理论,探索一条适应国际传播环境的新路径,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环境风险冲突在我国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政府改善公共决策模式,增进风险政治沟通.本文以厦门PX项目和广州南沙石化项目的迁址议题为案例,分析大众传媒的风险传播过程、话语特征及其对政治沟通、公共决策的影响,揭示转型社会背景下媒介、公众与政府协商、冲突与互塑的政治过程,为我国社会风险的善治探寻实践经验.研究显示,大众媒介的风险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38-2007年西方1041篇关于环境传播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借鉴安德鲁·皮尔森特等学者的"关键词建构理论",环境传播可以划分为九大研究领域: (1)环境传播的话语与权力(2)环境传播的修辞与叙述(3)媒介与环境新闻(4)环境政治与社会公平(5)社会动员与环境话语营销(6)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7)流行文化中的环境表征(8)环境与国际政治外交转型(9)环境哲学与生态批评.同时,立足于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本文从话语、权力与政治三个内在关联的视角具体解读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王飘岩 《采.写.编》2021,(11):131-132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发展的新要务,如何提升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是当下中国媒体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我们的非洲朋友》为例,分析其迅速走红的原因,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框架理论及其应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转向——国际传播的关键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只关注媒介框架转向对受众框架以及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之间互动.这对我国今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龙过 《传媒》2018,(12):91-93
"一带一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寻求共识的过程.基于国际关系共识,挖掘丝路历史记忆,在多元差异的价值体系中求同存异,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基础,也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依托"母题"和"原型"等世界性的话语形态、文化元素和叙事框架,搭建起价值传播的"共识"之基,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策略.有了这两个共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价值目标、价值传播和价值实现才能得到有机统一,才能伴随着"倡议"的落实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是国际环境传播领域的权威期刊。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从发刊的2007年至2021年的621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对重要文献进行研读,试图据此窥探近十五年国际环境传播研究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国际环境传播研究发展迅速,正在从美洲(美国)一家独大走向国家、地区多元化的格局;研究注重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视角,呈现出跨学科合作的学术生态;气候传播、公众参与、媒介和环境话语是主要的研究主题。随着环境问题不断被重视,“低碳”“碳达峰”将持续成为受关注议题;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环境信息传播碎片化和割裂化以及网络的风险放大效应等问题,需持续关注;而发挥社会性科学议题传播中中国公众的先天优势,建构有效的环境话语体系,也是未来引导、鼓励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白贵  邸敬存 《现代传播》2022,(11):57-63
我国“战略传播”理论应与自身国际传播实践相适配,也应根据当下国际传播语境优化既往传播实践。既往国际传播实践在理念的“说服”性、议题管理的“偏向性”、传播策略的“声高”取向、话语表达的“积极”修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地方性”色彩,在当下“信任赤字”急遽飙升的特殊国际语境中,恐难实现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引发恶性话语冲突,形成舆论不断遭遇挑战、发展环境进一步逼仄的局面。对既往国际传播进行战略优化,应自觉规避美国推行的“战略传播”的“霸权主义”逻辑与陷阱。在传播理念上要立足“对话”,避免单向性“说服”;出发点和归宿则应是尊重多元、寻求“有限共识”,并以此超越“地方性”分歧;在话语表达上应聚焦“人文”,分享故事,实现“现代性”“共情”;在政治实践上,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将“中国故事”的“地方性”经验转化为国际借鉴。我国“战略传播”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以“对话”为核心的国际传播新范式。  相似文献   

14.
何晶 《新闻大学》2021,(1):48-58
国内政治传播研究一直以来具有较为明显的主体偏向(更多关注政府、政党这类主体),对底层表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研究尝试对底层表达的相关核心概念、底层表达之于政治传播的路径创新意义、理论渊源及在政治传播框架下的理论拓展进路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将底层表达纳入政治传播的整体框架将从研究主体的完善、主导分析框架的调适和对价值伦理...  相似文献   

15.
彭剑 《编辑之友》2021,(1):66-69,80
政治传播话语是我国历经宣传话语阶段、政治宣传阶段之后进入新政治话语阶段出现的一个概念,还未获得明确的阐释和共识.对此,文章通过对话语、政治与传播关系的研究,厘清政治传播话语的基本内涵,指出社交媒体环境下政治传播话语创新表达面临的竞争及出路.  相似文献   

16.
金勇  崔玉娇  李正荣 《传媒》2016,(24):79-82
2013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维护中国国家利益、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培养一流的国际传播人才是当务之急.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存在语言能力薄弱、高端人才缺乏、因应环境不力等问题,因此一流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路径要坚持多管齐下、合力构建的原则.本文从外国语言功底、新闻传播业务、国际格局视野和文学底蕴积淀四个方面,提出"四轮驱动"打造一流国际传播人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赵新利 《青年记者》2016,(10):89-9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舆论由精英阶层引导,主要影响对象也主要分布在精英阶层中.新媒体环境极大促进了草根文化和感性思维的扩大化传播,卖萌传播层出不穷.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表现出较强的“草根特性”,感性色彩较强.日本政党、政客和政府在政治传播中,对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感性逻辑有深刻的理解,在政治传播中注重通过新媒体和卖萌方式开展传播.其中一些卖萌宣传手法对我国的政治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新闻"偏见"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和认知机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影响新闻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为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提供了新变量.从传统的“街头政治”走向具有力量交换的“线上一线下互动”,再到协同行动的“网络—街头政治”,这种新式的社会抗争与国家转型路径,其间体现的不只是地缘政治变动时的国家内生力量自行裂变,还有来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国际传播力量的积极促动.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在国际传播与地缘控制的逻辑之外,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工具新面孔与地缘政治的变动新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08年被很多人称之为"网络舆论监督年",这说明了互联网传播力、影响力日渐显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已经不仅仅是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而且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格局.本文以去年两个发端于互联网的新闻事件("中山大学博导事件"和"杨帆事件")为例,从新闻价值判断、消息来源选择和新闻报道框架三个方面,对互联网影响下的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状况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理解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