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连接了国家行政逻辑与乡村自治逻辑,具有超越单一逻辑的比较优势。对“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培育“项目型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政府与村民的信息沟通、提升服务效率、促进服务创新。不同于传统乡绅与内生性新乡贤,“项目型乡贤”是由政府主导、动用行政手段动员、培育、吸纳而来,以完成项目治理任务的治理策略,带有“做乡贤”“常人治村”的特征。“项目型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基本上是一种动员式参与,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制度化、持续化的方式开展新乡贤工作,增强新乡贤的公共性、治理能力与治理意愿。  相似文献   

2.
李珮  张璐璐 《中国编辑》2022,(2):23-26,31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面向广大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以从"沟通"与"治理"两条路径着手,通过县域信息沟通、乡村文化传承、村民身份连接与政策宣传调适等策略,服务乡村的社会治理工作,最终实现乡村振兴事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娜 《东南传播》2021,(7):46-49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工作,发挥好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歪寨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发动各界助力、村民参与,通过对藤甲文化历史意蕴的建构和媒介呈现的扶持,打造"古村落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农村治理体系村级样板"等多元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力求推动歪寨在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利用社交媒体激活文化记忆、增强可持续性传承能力方面实现乡村能力再造,以期为打造乡村治理体系村级样板提供文化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苏若彤 《今传媒》2022,(10):98-100
乡村文化广场作为乡村社会互动最为频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是乡村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人际交往空间,乡村文化存在、发展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治理的工具,是一种国家与社会的新连接方式——“国家在场”。本文分析了影响乡村文化广场文化传播力的因素,提出要用“内生性视角”发现并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将乡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激发乡村居民社会交往的活力,从而提升乡村文化广场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构建村民参事议事、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的制度框架,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落实、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村务协商委员会协商的"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9):58-64
我国提出乡村振兴的农村发展战略,而乡村振兴依赖于良好的乡村基层治理。在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中,媒介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郫都区战旗村的观察和对村民的访谈,描绘出媒介参与基层治理的现状,尤其认为在乡村基层媒介存在"结构性匮乏"的问题,即在媒介和信息高度过剩的"媒介化社会"里,基层却面临主流性、主体性、主动性媒介缺乏的状况,制约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性。文章提出了改变这种情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的生产生活,使乡村体育文化的传播发生重大变革,在治理层面出现机制与价值的转向。聚焦贵州“村超”这一媒介化的乡村体育赛事,采用深度访谈法,剖析其媒介传播与治理实践,发现普通村民作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内生型组织主体的整合与团结效能以及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是“村超”在新媒体环境中赢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因素。进而归纳提出媒介化机制影响下内生性乡村文化治理的框架,指出村民个体文化主体性的彰显、村庄共同体组织性的激活以及内生型的地方文化传统是乡村体育文化治理潜能得以发挥的三个关键方面。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离不开村干部发挥“领路人”的重要作用。作为连接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村干部治理能力和领导力是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论文聚焦于村干部公共领导力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基于公共领导力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采用国内外成熟量表测量变量并形成调查问卷,采用SPSS和AMOS进行回归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公共领导力的责任领导、守则领导、网络治理三个维度对乡村治理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村民政治信任在村干部公共领导力与乡村治理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基层民主在村干部公共领导力与乡村治理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村干部公共领导力三个维度分别通过村民政治信任与基层民主的链式中介,正向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研究结论揭示了村干部公共领导力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两条中介路径及有序的链式结构路径,有助于拓展村干部领导力对乡村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丰富公共领导力在中国情境中的理论研究,并对乡村治理绩效提升和乡村振兴中干部队伍领导能力建设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治理是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及路径。发达国家乡村文化治理起始时间早,治理模式较为完善,与其相比,我国乡村文化治理模式还不成熟。文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典型发达国家的乡村文化治理模式,力图汲取其优秀经验并进行本土化实践:以法律为支撑,坚持系统发展观念以促进城乡双向流动;合理开发乡村文化,发挥乡村文化治理村民的主体地位;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乡村文化治理模式现代化,进而推动乡村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舁神"仪式是佛教"行像"仪式与乡村"祭社"仪式结合的产物。就"舁神"仪式象征意义而言,巡境反映了民众祈求神灵保境安民的愿望,朝觐和解饷则是"官本位"在民间的折射。  相似文献   

11.
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够缓解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培育村民环保意识、宣传美丽乡村嬗变之路。湖州形成了“纳入式”服务基层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行动、建立垃圾分类信用档案引导村民环保行为、形成专题性档案支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融入乡村资源建设凸显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等经验。档案部门可从围绕中心大局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源头推进农村基层生态环境档案规范化管理、设立基层生态环境治理专题档案库、活化乡村文化记忆资源讲好乡村故事等方面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12.
“抗争性政治”是目前阐释乡村社会政治行为的主流范式,相比而言,“合作性政治”范式的优势为未来的乡村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协同型传播是“合作性政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传播学实践,是基层政府、乡村精英及村民等治理主体站在整体利益的立场上沟通自己的观点,尊重对方的利益诉求,平等对话,推动和谐合作的一种传播行为.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3.
乡村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随着乡村社会进化的深入导致乡村社会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顺势补位的县级融媒体能否作为乡村治理的主体之一,以及如何助推乡村治理是当前县级融媒体建设中亟须回答的两个问题.基于此,通过追溯乡村传播的历史实践和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技术逻辑来论证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可能性,县级融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基层媒介组织不仅是社会信息沟通的主要平台,也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并在此基础上从众包与背书的内容生产模式、政务与服务的组织功能设计、聚合与互动的治理空间构建提出具体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张微  彭兰 《传媒观察》2023,(11):13-21
本文将历史分析视角与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基于“网(技术)-人-村-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变化,呈现政策主导的技术扩散、建构日常的技术赋能与回归本土的技术创新的三重乡村互联网技术实践模式。从互联网信息服务“站点模式”、互联网基础设施“下乡模式”到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战略模式”,自上而下的技术扩散使得乡村能够在互联网浪潮中入网、上网、受惠于网,但也面临“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尴尬境地。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村民的技术实践体现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农村网店、淘宝村和直播带货等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创收模式,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变革了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乡民公共生活空间、家庭生活空间和劳作的方式与空间都在被技术重新建构。随着互联网扶贫将技术红利进行再分配,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与自下而上的群众实践汇聚在脱贫攻坚的行动目标下,形成了一种多方共建、生态思维和以人为本的乡村互联网技术创新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在智慧农业和智慧乡村的建设中彰显出了“本土化智慧与创新”的可持续生命力。中国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互联网技术实践之路。但技术给乡村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在人与技术的“共谋”之下,乡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华智亚 《文化遗产》2014,(1):129-135
在冀中南地区,信奉民间信仰的居民普遍在家中供奉“神案”.神案是这一地区特有的一种神灵画像,一般由专业艺人画在棉布制成的长轴上.神案的制作和使用有着相应的规定,因而形成了一套地方习俗惯制.同时,作为当地民间信仰习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和组成部分,神案不仅是神灵的象征和形象表现,而且神案上不同神灵的位置安排也表征着当地人观念中的神灵阶序体系,并折射出他们对社会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8):2-9
随着现代性对乡村产生深刻影响,村庄逐渐"原子化"、"离散化",正在面临失序。学术界对此展开了诸多研究,但是对村民分散在不同空间中的"离土又离乡"的村庄如何从整体上维系秩序缺乏考察。移动互联网进入乡村,为这类村庄社会秩序维系带来了可能。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群成为了村庄新型公共空间。村民通过微信群从不同地域的现实空间走向网络公共空间,经过长期互动形成了合作场域,在其中进行问题剖析、社区学习、舆论监督、加强邻里关系、开展媒介动员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离散化"村庄的再次聚合,将"半熟人社会"转变为"熟人社会"。微信群中的在场和互训是关键因素,村民通过集体的虚拟在场和互相规训再造了"公共人",从而维系了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进入现代乡村社会后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介渗透进村民日常生活的深处,传统的农耕记忆逐渐被互联网平台各类"三农"短视频所取代,传统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更多被智能手机呈现的虚拟交往所代替.田野观察发现,新媒介使乡村人际交往的互动空间、交往范围、沟通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裂变,新媒介在乡村社会人际交往结构的"脱落"与再连接过程中发挥了"缝合"作用,正在重构转型期的乡村人际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9.
乔运鸿  龚志文 《编辑之友》2017,(9):42-48,85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学术期刊供给是保证乡村治理研究持续繁荣,实现乡土社会善治的必要条件.文章通过对36种设置“乡村治理”栏目的期刊进行分析发现:当前“乡村治理”研究期刊的供给总量不足,期刊潜力尚未充分发掘,承载的信息量尚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为此,一方面要强调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凝聚乡村治理研究的共识;另一方面要推动乡村治理期刊创新栏目设置,适度有序扩容,以优化期刊的供给.  相似文献   

20.
数字乡村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内生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已成为全面小康时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治理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将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家庭追最调查数据(CFPS)进行匹配,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能显著减缓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从不同贫困维度来看,数字乡村对收入、生活、教育、健康、资产和获得感六个不同贫困维度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从区域差异来看,数字乡村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缓解效应在贫困剥夺得分较低维度发挥得更充分,而中西部在更高贫困维度和深度的减贫效应更明显;机制识别检验发现,数字乡村通过推动乡村经济、生活、治理和基础设施数字化渠道发挥多维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