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课,应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根据文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网络查询等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相似文献   

2.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固原县三营一中王玉辉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先范读课文再翻译串讲。这种教法单就一篇课文来说,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串讲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文的知识。但当学生再去面对另一篇文言文时,仍无法独...  相似文献   

3.
【设计思路】《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是以感受"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编者选编《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问题的巧妙,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  相似文献   

4.
罗小燕 《辽宁教育》2010,(1):108-109
[设计意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编者选编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意思,读懂人物特点,读出文言文味,感受文言文带来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以后的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学情分析】《司马光》一文,是本次教材改革中首次以课文的形式出现的文言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课决定着学生日后对于文言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中字词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感受、品味语言文字,还要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品读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  相似文献   

6.
黄松涛 《广西教育》2013,(22):66-67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感喟学困生的文言文教学存在很多困难。面对教材上一篇篇精美的文言文,学困生如同大字不识的文盲拿着一张外文说明书一样不知所措。高中的文言文大多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有的课文还要求全文背诵,大部分学困生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理解一知半解,背诵课文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难以翻越的"大山"。此外,课文的阅读难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六年制小语第二册)是一篇配有插图的讲读课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插图理解课文,可分以下三步进行:第一步,看图认人、初知课文。课题叫《司马光》,以人名做题。可插图中有诸多的人物,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找出谁是司马光,并说出理由。教学第一步,要求学生观察司马光砸缸时的神态和动作,让学生理解司马光沉着、机智、果断的性格。第二步,图文结合,激发思考。结合看图,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对比分析、激发学生思考。1.当一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以后,其他小朋友怎么样了?“慌”是什么意思?小朋友为什么慌?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介:《司马光》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20课。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叙事性强,为学生展现出聪明、机智、勇敢的小司马光形象,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认识生字新词,引导学生学会观  相似文献   

9.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是一篇文言文,寥寥五十余字,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巧妙对答展现了精妙幽默的语言,塑造了机智风趣的人物形象。本文是“语言的艺术”这一组的首篇课文,而学生又是初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学习本课,要让学生理解古文意思,体会到人物语言的机智风趣,初步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10.
案例背景《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文言文,愚公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理解、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文言文,愚公面对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理解、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一直以来,我很惧怕教学文言文,感觉这样的课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枯燥乏味。然而,执教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后,我便不再惧怕。《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不长,但是纯粹的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读通读顺、正确地理解,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跳出“八字真经”的框架,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我一直思索着。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可以说是一篇老课文了,位于旧人教版的第一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是高一新生在进入高中文言文学习阶段首先遇到的一篇课文,编者这样安排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从中也可见这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新的人教版中,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一】阅读鉴赏第二单元文言文阅读鉴赏的第一篇,其作用和地位同样重要。为此,笔者是这样来设计讲授这篇课文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几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了解文言文,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样让这几篇课文发挥它们的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好这几篇文言文的基础上去感受祖国文化的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5.
以今证古温故知新─—文言文类比法教学刍议南通农场成人教育中心成炳顺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欲达此目的,就每一篇课文而言,应当力求透彻理解。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9课)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教学这篇课文,除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外,还应该挖掘和利用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所谓求异思维,就是以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中  相似文献   

17.
余慧琴 《贵州教育》2011,(14):38-39
又是一节公开课,正好上到文言文《曹刿论战》一课。听了那么多文言文的课,大多也都是介绍作者背景、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理解问题等,没有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我不想这么平淡地渡过这一课。怎么上才能上出新意,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一个全新的感受呢?经过反复的思考,我决定用“五读”法来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课程目标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既是教学文言课文的标的,也是复习文言课文的准则。 学习文言文,基础是诵读。初中学生应逐步学会理解记忆,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第三册中的《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五柳先生传》《小石潭记》是需要背诵的经典名篇,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9.
过去,我们教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司马光》,一般只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现有的教学参考书和常见的分析文章也多如此说。通过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重读这篇课文,我有了一点新的思考,觉得如果再能深入发掘一下课文的内在思想,有机地  相似文献   

20.
李朝霞  祝宇 《现代语文》2011,(5):115-116
教学设想:按照人教版编者意图,本单元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此文虽为文言文但是从语意上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于是在授课上不把文言知识作为讲授重点,因为"师"字在文中出现了27次,作为实词其用法很有代表性,因此将其作为讲授重点。另人教版教参上建议着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