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  相似文献   

3.
践行“向学而教”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教学。“向学而教”应做到:以学习经验为基石,挖掘数学思维的抽象性;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增强数学意识的推理性;以共享思辨为杠杆,深植数学能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如何"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多年来教育界一直探讨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确定以"自学互评,导练结合"来整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步骤为:一、预设目标,自主学习老师把制订好的教学目标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向学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实施,随着人们就业、择业激烈竞争形势的发展,许多学习基础差,调儿郎当的学生被迫涌进学校。这些学生到校后,学习跟不上,无心向学,惹是生非,骚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些受不了学校的严格管理和沉重的学业负担,干脆中途辍学,流入社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如何教好这些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已成为我们每个教师极伤脑筋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一、重视、关心、爱护、帮助差生,能激发他们积极向学的热情差生学习差,纪律散漫,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积极向学的热情。要激发…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学习文本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但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变目前学习文本的不足,必须深度改革学习文本,从编写的立场、结构、逻辑入手,重新确立学生学习文本的要素,这种变革后的学习文本被称为"学历案"。相比传统的学习文本,"学历案"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基于"学历案"的教学变革或将实现四个转变:实现由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实现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实现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  相似文献   

7.
学力提升是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向学而教”是提升学生学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和研究探索,提出“向学而教”的教学主张,旨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使其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得到重视,从而赋予学生数学学习的厚度、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对南京邮电大学2008级学生进行了四次追踪调查。根据相关理论并结合问卷已有的变量,提出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预测变量)主要是:学生人口学变量(性别、来源城乡、社会经济地位、来源高中、学科),学生的认知变量(向学/厌学),学生的感知变量(归宿感、满意度)。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技术构建了学习投入的非线性发展模型进行追踪数据分析。依次构建了无条件非线性发展模型、仅含有人口学预测变量的非线性发展模型和含有全部预测变量的非线性发展全模型,进行预测变量效应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人口学变量中,性别、学科、城乡、高中类型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五个预测变量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各不相同。性别和城乡因素较学科、高中类型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大,只有性别、城乡和学科分别对教育经验丰富度、学业挑战度和主动合作学习的变化有影响。第二,学生认知变量(向学/厌学)和学生感知变量(归属感和满意度)对学习投入的水平和大学期间的变化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向学/厌学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最大,归属感影响次之,满意度影响最小;满意度对学习投入的一次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归属感对学习投入的一次增长具有负向反作用,向学/厌学对学习投入不同维度的一次增长作用不同。第三,模型检验结果提示,还存在影响学习投入水平及变化的其他因素。第四,针对三类变量对学习投入水平及变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人口学特征是认识学生学习投入的基础;学生的认知是学生学习投入的关键;学生的感知是学生学习投入的催化剂;充分利用学习投入作用机制的特点,是学校认识学习投入背后的原因,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教育策略与需要把握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学习环境成为制约从教的学习向学的学习观念转变的重要因素在倡导学的观念的今天,传统学习环境向个性化、开放性、柔软性、多目的性的方向发展 终身教育、自我教育不仅成为人类教育的永恒性课题,而且将成为21世纪基础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因此,促进由传统的教的学习向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是基础学校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由教的学习向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引发了教学结构的变化,即由传统的教师依存型走向学生自主型,其中学习环境成为主要因素。见图1、图2所示。 教师依存型体现了教的原理,主要体现了教师为中…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学评价要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落地举措和显示度高的过程证据。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改进应在推动学评教向学议教、由督教向督学的适切转变的基础上,真正做实以学为中心的教改教研制度、强化学生考学评学制度、探索实施述学赛学制度,从而在渐进式改进中完善以学为中心的"教"与"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教师要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关键在教师建构符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扮演好现代经理人的角色,使学生努力向学,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素梅 《成才之路》2012,(13):68-68
正特长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由于有一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专业学习,所以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弱。一、思想方面:解决特长生不想学的问题,促使他们静下心来,产生兴趣,增强信心,真心向学1.充分发挥"自主教育"的自我约束功能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大多数远程教育的学生而言,最大的不足就是缺少学习技能。探究远程教育环境下在资源建设中有效实施教学环节,将以往仅仅提供知识的平铺直叙的"硬"资源,变成渗透了问题、方法、思维的有结构的"软"资源。软硬资源结合,必然形成教学过程的几个转变:传授向引导转变,教向学转变,结论向方法转变,架设向建构转变,吸收向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14.
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学习的本体是母语.一次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上,教师紧扣年段目标,围绕识字、阅读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主线,删繁就简,让学生在40分钟内经历学习过程,实践言语活动,构建了“向学”、“享学”的母语课堂.  相似文献   

15.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铁芳老师在他的文章里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学就是学习,生就是人的意思。合起来,学生就是学习的人。真正的学生总是活在学习的状态之中。学习总是有所学,有所期待。”“学生之为学生,总是活在对某种更高的希望、欲求与期待之中。”“学生之为学生,乃是一种动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是学生从现实的存在向着理想的存在跃升的过程。”“学生之为学生的实质就是成为向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手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微信,为用户提供即时的、自主的移动社交与传媒平台。它们二者都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追捧,渗透入高职课堂,屡禁不止。既禁不止不妨变禁为导,导其向学。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正确引导学生们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激发学习热情,保持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范围,提升学习效果,从高职课堂教学的现实窘境入笔,分析"微课堂"的特征与主要模式,以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告策划与运作》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基于智慧学习理念的高职泛在化学习平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反思数学教学实践,结合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认知的基本理论可以发现,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无心向学、成绩低下和创新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非参与。本文力图通过根据学生参与的基本理论设计的调查量表,揭示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状况,并给出相应的分析及思考与建议,以期有针对性地、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焕文 《广西教育》2013,(2):74-74,76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困生大多数是因为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而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启学生爱学想学数学之心的钥匙。向学困生传授数学知识,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做快乐的事,因为一个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的人是很难获得学习上的成功的。随后再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就能帮助学困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学习生活上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向学已成为困扰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笔者通过对一位上网成瘾学生个案的分析和辅导,旨在为教育提供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主要问题林劲(化名),男,17岁,高一学生。从小学习勤奋,诚实守信,成绩良好,是班上的学生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然而,自初二第二学期他恋上了网络游戏,痴迷成瘾,学习一落千丈。二、辅导方法与过程实施行为疗法的重要原则是向患者说明疗法的目的、意义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角度记述了他的心灵感言,记叙了一个学生从一心向学到彻底放弃的学习过程,旨在给予老师以警醒:沟通从心开始.切莫让哺育的花朵心竭而死,要用心去呵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