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2.
银铸烟斗     
在我们家里,存封着一杆银铸烟斗,烟斗很精致,留着斑驳的痕迹,那是父亲给我的遗物.每每抚摸它,仿佛父亲就在我们身边吞云吐雾,那段历史好像发生在昨天.  相似文献   

3.
我父亲赵景深已于1985年1月7日不幸在华东医院故世,时间一晃过去了20年,我今年也已79岁了.父亲生前除了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外,还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父亲留给我们子女的箴言是:"多想想别人,少想想自己."父亲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相似文献   

4.
诀别 一九三六年的大半年,我们的日子是在忧喜交错之中度过的.父亲的健康状况起伏很大,体力消耗得很多.因此,家里的气氛总与父亲的健康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6.
《档案春秋》2012年第1期涂胜华文《父亲涂作潮:代号"木匠"》,提到我们父亲柳中燧当年帮助建立中共第一座秘密电台的事.最近,记述解放军通讯史的《历史风云中的红色电波》(张进著,长城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一书,又几次提到父亲名字,让我们回忆起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讲过有关他经历的几件往事.  相似文献   

7.
又要上路了.他将一把毒气瓦斯手枪和一支可以电击、射击毒气弹的两用手枪揣进怀里.这次,他要骑着一辆德国产的哈佛牌自行车,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独自采访行进到中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  相似文献   

8.
身背强奸恶名,56岁的刘国强如今仍在为自己的清白奔波着。28年前的一个深夜,身为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公安分局刑警的刘国强,酒后腰别手枪,到火车站巡逻时发现一18岁少女.  相似文献   

9.
吴勇毅 《信息系统工程》2007,(1):I0020-I0022
【IT168专稿】“当一个势单力薄的女子面对‘狼来了’的威胁时,是用拳头、棍棒,还是匕首、手枪?”  相似文献   

10.
三松堂断忆     
宗璞 《出版参考》2005,(29):37-38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 去年这时,也是玉簪花开得满院雪白,我还计划在向阳的草地上铺出一小块砖地,以便把轮椅推上去,让父亲在浓重的树荫中得一小片阳光.因为父亲身体渐弱,忙于延医取药,竟没有来得及建设.九月底,父亲进了医院,我在整天奔忙之余,还不时望一望那片草地,总不能想像老人再不能回来,回来享受我为他安排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2015年我与哥柳和堤合撰《父亲柳中爔与中共第一座电台》(以下简称《电台》)一文,刊于《档案春秋》2015年第11期.内文中提到父亲早年与李强伯伯的交往与通信,当时主要凭借父亲对我们的叙述,以及涂作潮伯伯回忆录中的资料,通信原件尚未发现.后来我们找到李强伯伯1989年初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内容很丰富,可补充《电台》一文的缺漏.  相似文献   

12.
今年元月,在新疆《军垦报》社工作的李振平,回到老家河南省鹿邑县杨湖口乡苏阁村,准备给父亲过三周年祭日.由于身处异地,父亲在在时他不能孝敬,临终时父子也未能见面,铸下终生遗憾.本想在父亲三周年之时,操办一场,花钱为父亲立块墓碑.  相似文献   

13.
正池菊庄遇难前后关于池菊庄烈士的传奇人生,最早是从我的父亲孔另境讲述的故事中得知的。记得第一次听讲时,我们小辈无一不是张大嘴巴、表情严肃地不敢发出一丝声响,不敢打断父亲的讲述,私下悄悄地怀疑这是真的吗?我们仿佛看了一场有画面、有人物场景的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的电影。很刺激!此事,在父亲记忆深处沉淀,年长后,他更是经常回忆起这段不平常的生死考验。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在东北的沈阳,10岁的张虹生第一次见到父亲张闻天.高高瘦瘦、面容严肃、戴一副眼镜,斯文中透着威严——这就是他对父亲的第一印象.带他来的人说:这是你爸爸,快叫爸爸.张虹生张嘴喊一声:爸爸.张闻天微微一笑,伸出手摸摸儿子的脑袋,然后示意警卫员带儿子离开. 很多年后,回忆起初见父亲时的场景,张虹生说:“他很平淡.我也很平淡,父亲和母亲还没有托儿所的阿姨亲呢,没什么好激动的.” 张虹生算过,这一生与父亲相聚的岁月,断断续续加起来不过四五年的时间.然而,不管他愿不愿意,自打出生那天起,他的命运就与父亲紧紧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6.
赵凤国 《大观周刊》2012,(43):62-62,90
在公安院校学员的警务技能训练课中,手枪射击技术是其中最基础的,也是作为警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警察手枪射击技能中,其中快掏枪速射是手枪射击射击技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可以简单的分为快掏枪技术和快速连续射击技术两个部分。但初学快掏枪技术的人员,必须掌握较好的精度射击技术作为基础方可进行。只有在掌握了精度射击技术时才能进行快掏枪技术的学习。而在由精度射击转向快掏枪射击技术时常会因为其要求时间快、动作迅速等特点导致学员紧张心理,从而又会因紧张心理而导致掏枪速度慢、上膛手法错误、据枪有多余力、猛扣板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父亲王德祥沉默寡言,有关他的经历,从他嘴里听说的极其有限.幸亏父亲留下自传和一些片段回忆,成了我们子女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从这些零星的资料和他战友的叙述中,以及一些史料的记载里,竭力还原父亲经历过的一些重要事件.最终发现,父亲的一生,都与大海有关,无论在军队还是在地方,他的工作始终与大海相伴.  相似文献   

18.
上中学时,我开始留意父亲生活中的点滴,就发现,父亲没几件像样的冬装.日常他穿一件厚实的大棉袄,配有黑灰蓝不同颜色的罩衣而已.父亲还有一件浅蓝色呢子大衣,只是在去省城跟领导汇报工作或开全体职工大会,或逢年过节时穿.他说这样显得比较庄重和正式.身为领导干部,生活上父亲崇尚清廉之风,吃穿从简,随遇而安,一心扑在工作上.他下基层解决问题,进驻水库工地抓进度和工程质量,在单位开会布置工作,与职工交心谈心,一年四季总是忙个不停.  相似文献   

19.
四年来,天真的玛菲尔一直深信:父亲之所以一直没回家,是因为他在宾州经营着一家大型采煤场忙得脱不开身。当玛菲尔和两个弟弟想念父亲时,母亲就安慰他们:“采煤场一般要经营四年才能稳定,到那时父亲就能回来看我们了!”  相似文献   

20.
警用手枪大多可以发射同型号的全部军用标准枪弹。但军用枪弹和警用特种枪弹却截然不同。一支优良的手枪,配上全套警用枪弹,就成为一支优良的警用手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