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8月至12月,日军飞机对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中国空军在南京空域与其进行多次的空战.在这场持续四个多月的战斗中,中国空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牺牲了20多名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南京空战中,中国空军在强敌面前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中国空军精神”,鼓舞着更多的蓝天健儿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成为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人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2.
1941年至1945年,美国飞行员陈纳德率领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简称“飞虎队”)先后有一千多位美国飞行员牺牲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成为中美关系史上令人无法忘怀的一页.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美国飞行员并不是飞虎队队员,而是早在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在苏州的一场空战中壮烈牺牲的美国飞行...  相似文献   

3.
1943年12月,中国空军第四大队23中队副队长周志开主动请缨与战友各驾一架飞机,侦察并偷袭日军占领的汉口机场.在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周志开驾驶的战机不幸被敌击伤,坠落于湖北长阳,年仅24岁的空军英雄壮烈捐躯.周志开是抗战期间,单机一次战斗击落日机最多(3架)和第一位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的中国飞行员,他的英勇牺牲震惊全国、...  相似文献   

4.
俞岚 《浙江档案》2006,(5):51-51
家书是在外游子对家的一份牵挂,是父母对远方儿女的关爱.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第一展厅,陈列着这样一封普通的家书:用当时“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笺用”书纸,以直行书写,共分六页.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字里行间却体现了一个青年革命--麻植烈士崇高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5.
仅仅经过了20个小时的战斗科目飞行训练就上了战场,5分钟之内,15人牺牲。轰炸大和岛行动,记录了新中国空军的浴血战斗史,也引发了持续至今的争论。幸存的空战亲历者认为,他们出色完成了任务。造成重大牺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因为飞行员初出茅庐。  相似文献   

6.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内,记载着一位抗战时期著名的芷江中美空军陈纳德“飞虎队”中的空军英雄,他就是号称“云天鹰”的中国飞行员卢誉标. 1944年4月,旅居新加坡的爱国华侨青年卢誉标闻知日寇蹂躏中国大地屠杀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怀着对祖国的深爱、对日寇侵华残杀我中华儿女、掠夺我国家财富暴行的切齿仇恨,他毅然归国,报名参加空军,投入抗日洪流,参加盟军东方战略空军的飞行大队,来到湖南芷江机场担任第五大队十七中队中国空军飞行员.  相似文献   

7.
原先分管档案工作的老领导、后任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的、现已80多岁的仲宁敏同志对家庭档案工作很支持,也很感兴趣.   在他的众多家庭档案中,有的已捐赠市档案馆,有的在“文革“中被抄走.但至今还保存有刚解放时济南市市长谷牧对他的职务任命书等珍贵材料,以及后来他撰写的自传、发表的文章和反映离休后幸福家庭生活的大量照片等.然而他更为珍视的是他晚年从老家收集到的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因为这封家书印证了他二伯母救命之恩,每当想起此事,他总是思绪万千,感慨不巳.故事的具体情节是:……  相似文献   

8.
<正>在南充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红军家书和一份《参加红军家属优待证》。家书的写信人名叫何文元,家住四川省阆中市罗家塘一带。他1933年参加红军,在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七七团服役。因转战南北,行踪不定,自离开家乡以后,一直未能给家里写信。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何文元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奉命北上抗日。8月24日,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待命出征前,他听说四川连续两年遭受严重旱灾,对家人十分牵挂,给父母写了这封家书。  相似文献   

9.
周平海 《湖北档案》2022,(10):13-14
<正>周吉可,我党早期的革命者,受组织委派,从上海来到阳新,积极组建十五军,后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干部,转战于鄂、豫、陕、川。为了免除家人的担忧,他向母亲写下了一封“绝情”的家书,直到50多年以后,这封家书背后的故事和他隐秘的革命生涯才得以真相大白。1906年,周吉可出生在重庆合川一个富裕家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原先分管档案工作的老领导、后任济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的、现已80多岁的仲宁敏同志对家庭档案工作很支持,也很感兴趣。在他的众多家庭档案中,有的已捐赠市档案馆,有的在“文革”中被抄走。但至今还保存有刚解放时济南市市长谷牧对他的职务任命书等珍贵材料,以及后来他撰写的自传、发表的文章和反映离休后幸福家庭生活的大量照片等。然而他更为珍视的是他晚年从老家收集到的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因为这封家书印证了他二伯母救命之恩,每当想起此事,他总是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故事的具体情节是:  相似文献   

11.
悼念叶邦瑾     
1946年秋天,我到苏中分社工作不久,分社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追悼会。在这个会上,追悼两位在前哨战地采访牺牲的记者,其中一位就是叶邦瑾同志。在会上,冯岗副社长和从南线(当时的前线,现在的苏北沿江地区)回来的记者介绍了这两位记者光荣牺牲的事迹。作为初到新华社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宣传中,有一种报道失实现象比较隐蔽,不那么显露,但比较顽固,不易纠正,这就是“合理”想象。事例一:作者如何知道人死以前的内心活动和外部景物?有篇通讯写一个飞行员在一次夜战中弹绝油尽,最后英勇牺牲。作者写道:“到这时刻,原有一条自救的办法:他可以跳伞,然而,他知道我国这种型号飞机太少,我想把飞机带回基地。他集中通身的敏锐、灵活、气力,牢牢把住那人机生命所系的驾驶盘,一面逼视着机翼下的一切,一面向下降落着。绘声绘色的描写虽然很生动,但讲读后不免疑窦丛生:飞行员牺牲前的所见所思所闻,作者是怎么得知的呢?谁又可能提供…  相似文献   

13.
<正>在洪雅县档案馆,保存着一封完好的洪雅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写给母亲的家书。写信时间为1951年1月29日,落款为刘学荣。档案记载,这位战士系原中山公社金花大队人,1934年11月出生,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到半年时间,即1951年11月便与家里失去联系,1962年9月确定为抗美援朝中牺牲,年仅17岁。这封家书虽然历经70年沧桑,依然字迹清晰,整篇内容虽然错字、别字较多,但今天读来依然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4.
大学就要开学了.这封家书也许对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有所启迪。 儿子: 你到广州已经20多天.我和你妈妈都很惦记你.主要是因为你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但孩子大了总要离开父母.古人云“好儿男志在四方”即是此意。我们从广州回来以后,心里一直也是空落落的.毕竟我们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你。那天从广州的百货商场分手的时候.我一坐上汽车.心里真是难受.止不住泪流满面。月有盈亏.人有离合,万物之理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9,(42):34-38,40,41
中国航空博物馆中,设立了一面空军英雄纪念墙,镌刻着中国空军成立以来在作战和训练中牺牲的1551名飞行人员烈士,被授予荣誉称号的259名英模人物姓名。一代代英雄舍生忘死。60年前,新中国的礼炮声正隆,中国空军诞生伊始,便奔赴了血与火的战场;60年间,中国空军完成了在落后的农业社会基础上建设蓝天长城的重任;60年后,中国空军开始向建设信息化空军的目标行进,一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强大的中国空军正在崛起之中。一切为了明天,一切为了安宁。  相似文献   

16.
张坚 《航空档案》2004,(2):54-56
在美国援华抗日的飞虎队飞行员中,曾有一位飞行员,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帮助中国人民大战日本法西斯,击落多架日军作战飞机。后来,他又转战欧洲空中战场,大战德国法西斯。由于他的功绩,很快就成为美国一名将军。他,就是霍华德飞行员。  相似文献   

17.
李凯 《航空档案》2004,(7):33-35
二战期间,在援华抗日的飞虎队飞行员中,有一位很有个性、但又很有空战功夫的飞行员。他就是博英顿,美国援华抗日飞虎队王牌飞行员,曾经在中国进行空中抗日作战,击落多架日本法西斯飞机,成为飞虎队为数不多的王牌飞行员之一。由于他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就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极为有名的王牌飞行员。  相似文献   

18.
南京雨花功德园里长眠着新四军将领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几百位在战争年代牺牲的知名烈士及和平时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见义勇为英雄。2006年5月18日,南京雨花功德园英模园免费为一名感动南京城的人物立碑,他既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不是声誉显赫的社会名流,而是一个年仅5岁的小男孩,鲜花环绕中,镌刻着“生命似花常艳”的印度红底色的花岗岩雕塑纪念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朝气蓬勃。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副总经理阮锋说,这块墓地是专为那些为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设立的。而为一个5岁的小男孩立碑纪念,这在功德园还是第一次。因为他捐出器官救助了4位病人,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值得人们永远纪念。  相似文献   

19.
1998年3月5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望着摆放在案头的总理遗像,他那亲切和蔼的音容笑貌尽现眼前,不禁浮想联朗,引起久久的思念。 很早就听到了“周恩来”的名字,还在斯诺等人的著作中读到过他那饶富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第一次看见周恩来,则是1937年9月27日在太原,他到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1918年12月10日星期二,身在南京的司徒雷登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纽约的电报,主要内容是选任他作为北京一所新成立大学的校长。其实他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事先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刻很有可能到来。如今邀请函在手,按照原有打算就是婉拒这热情的邀请。随即,司徒雷登拟写了电报,准备发出。然而后来,他不仅留下了这封电报,还几次北上北京筹谋新大学办学事宜,并最终就任该大学的校长一职。事情是怎样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燕京大学校长一职又为何花落司徒雷登?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初司徒雷登的一些来往信函解读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