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品味是深入理解文本、涵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凸显语文课堂"言语实践性"的基本形式。开展深入、有效的语言品味活动,应该以关注"整体语境"为基础,关注行文思路,切中文脉主旨,这样的语言品味才有方向和旨归,才能贴近文本,引发共鸣,从而提升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3.
小说教学中,与其花许多时间寻出几个词来概括人物性格,研究印证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如引导学生细读故事,透过故事和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对作品作合理的个性化的阅读。要使教学贴近学生,就得让学生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4.
《教师》2009,(16)
"一课同构"教学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向"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迈进,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将心比心>为例,潜入文本,设计学案,引导学生研读文字、品味语言,真正感悟"将心比心"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已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人物与目标。本文以阿城《洗澡》为例,来谈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6.
杂文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因此,鉴赏语言风格,把握作者情感,明确文章主旨,是杂文鉴赏的重要任务。杂文语言是最典型的情感性语言之一,“言外之意”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其语言的形象概括。“意”当如何来解?还得从“言”出发。所以,我认为杂文的个性化阅读当从品味语言入手。  相似文献   

7.
义素是构成语义的最小单位.义素分析法的名称来源于西欧和苏联,在美国被称作构成成分分析法.将义素分析法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清晰准确的辨词析义,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奥妙,欣赏语言的艺术.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运用义素分析法阐释作者锤炼的动词,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用词的传神.义素分析法也可以运用到这篇文章的修辞教学中.  相似文献   

8.
目前不少教师在语言品味上只是带领学生从文字到文字作浅表性滑行,缺少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涵咏、体察,学生面对的依然是冰冷、静态、凝固的文字符号。把握语言的温度、广度、深度、效度,才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和玩味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目前不少教师在语言品味上只是带领学生从丈字到文字作浅表性滑行,缺少对语言丈字的品味、涵咏、体察,学生面对的依然是冰冷、静态、凝固的文字符号。把握语言的温度、广度、深度、效度,才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和玩味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层递式教学不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将知识浅入深出地教给学生,层层递进地讲授,照顾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1.
阅读应该扣住文"意",关注文辞表达,探寻"情意"得以彰显的路径,从而感悟语言运用之妙。本文以《姥姥的剪纸》一文为例,引领学生品味"同类对比显神奇、精妙比喻赞神奇、正话反说情感深、动词形象意味远"四个语言现象,说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2.
《广玉兰》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优美散文,如果单从文字上分析它,课文表现了作者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爱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字背后蕴含的情趣和意象,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步领悟的。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品味语言,发现文字背后隐藏的美好世界。一、品读广玉兰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3.
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品味语言是高频考点,应该优化相应的复习策略。依托教材,回归“母题”,在复习中渗透教材意识;依据语料,回归文本,精准提升,增强语境意识;依靠中心,回归主旨,提升高阶思维能力。整合教材资源,提升复习品质,使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产生“加乘”效应。  相似文献   

14.
实施新课改以来,“语言品味”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普遍受副人们的关注。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语言品味”这一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重头戏,课堂教学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品味语言,应是一堂语文课的核心内容,是区别于政治、历史、生物、地理课的主要标志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从这三个层面掌握规律:品味语言;整篇着手,品味语言;出声美读,品味语言,对语言进行品味,品味到位。  相似文献   

16.
要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是关键。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上要通过创设情境、抓住言隙及追问敲打等策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使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正儿童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充满儿童情趣和想像,又不失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体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提出阅读时要"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儿童诗的语言正是"优美的""富有魅力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语言文字的强大表现力,读出儿童诗的意境和情趣,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儿童叙事诗《礼物》,讲了去年、今年,亲人们送"我"种子、小鸡、手表、《少儿百科全书》等礼物,寄托了亲人对"我"的关爱和期盼。整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呢?  相似文献   

18.
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但当下的语言品味,大都只是浮光掠影,缺少对语言的品读、细思、揣摩。语文课的语言品味应该开掘语言价值,一字不宜忽,语语悟其情。  相似文献   

19.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特殊的葬礼》第二课时的内容。这是一篇有关环保的记叙文。描写了巴西著名景观—-塞特凯达斯瀑布由雄伟壮观到日渐枯萎的过程,以及人们失望、震惊、痛心、反思的表现。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了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环保意识,但对课文中所讲述的当时、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不容易理解,且不便于口头表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儿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概念的定义、命题和概念及命题所揭示的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此理解就很深刻。下面以《三角形的高》一课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从“儿童语言”走向“数学语言”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