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先秦社会剧烈变迁的过程中,以"孝"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和以"忠"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尊亲和事君、私情和公义时而统一,时而冲突。考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关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系的论述,发现早期儒家关于忠、孝所分别代表的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关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政治伦理逐渐强化并取得对家庭伦理的优先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文献和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大禹传说逐渐兴起。春秋时期,大禹的形象由西周时期的山川神主向夏宗和人王转化,与此同时,大禹的传说随着人群流动和文化播迁而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看,"周孔之道"的生成关乎先秦儒家的话语形构。春秋中后期以来,面对现实危机与变革需求,诸子纷纷建言立说,并围绕"圣人救世"的思想主张交相驳难。其中,儒家作为观察、感知、记录和教化的主体,通过描述、阐发和辩论等方式形构"圣人之道"话语。随着周、孔形象渐趋圣化,以"六经"为核心的古代典籍成为儒家经典并取得权威地位,"周孔之道"也得以在儒家的话语运作中被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4.
绝大多数先秦儒家很重视《周易》,《周易》是其主要研习经典之一,且其易学造诣很高,他们在讲进学顺序时经常不提《周易》,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读书次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周易》最难读,不宜初学和人人皆,而决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周易》。章还就先秦儒家的精神气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的特点、思想根源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学校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借鉴先秦儒家师生关系观,构建21世纪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古已有之,本文对先秦儒家素质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教育目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先秦儒家素质教育思想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也为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化播迁与山东境内大禹传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禹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过程中颇具关键性作用的重要人物。先秦秦汉文献中有关大禹史迹的记载,包含有若干可信的历史素材,同时也有大量后人增饰和附会的内容。今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遗迹是夷夏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传播的结果。用文化传播理论对山东境内有关大禹的诸多传说和文化遗迹进行解释,不仅有较为可靠的历史文献记载作为支持,也可以在考古学方面寻找到若干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并非是专讲仁义的“伦理型”学者,他们同样重视富国富民和农业生产,提倡社会分工,鼓励商品流通,关注工商、财政管理和生活消费。只有把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与其经济学说联系起来,才能对先秦儒家、乃至整个儒家作出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9.
10.
义、利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对范畴 ,也是先秦儒家所讨论的一个话题。从人性的角度来了解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可以得见先秦儒家已意识到人是义与利的综合体 ,义与利皆内在于人性之中。他们不否认人对感性物质生活的追逐 ,但认为对义的追求相对于对利的追求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此 ,先秦儒家更高扬对义的追求。在推崇义的前提下 ,他们用“以义制利”、“以义取利”、“以义生利”的原则协调二者关系。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用“舍生取义”的原则来解决矛盾。先秦儒家这一理论对塑造民族精神 ,规范市场经济活动 ,保持人性的完整、人格的崇高都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论述,孔子和孟子倾向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的国家结构相类似的封建等级秩序井然的一统国家,而荀子则更倾向建立一个以天王为首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禹贡》、《周礼》则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更为具体的统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宏伟蓝图。其间自然包含了三代以来的种种新旧制度,甚至带有更多的理想成分。先秦儒家的国家结构观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从遥远的远古向现实社会拉近,其积极、合理的内容最终为后代统治者所吸收,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结构学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既不是单纯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单纯的"审美"境界,而是人们在"乐以行仁"的自觉努力中实现的一种特定存在状态,一种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审美又超越审美的"美乐"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伦理政治的基本话语体系中,正义概念成为首出概念,它以"理性"为基础,以"自由"和"平等"为两翼。先秦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仁型的,与"理性""平等""自由"三个理念都是相悖的,现代转型十分困难。先秦道家思想本质上是智型的,与"理性""平等""自由"三个理念存在着相通契的可能,更容易实现现代转型。而在先秦道家思想内部,黄老道家与这三个现代理念相通契的可能性最大,因而实现现代转型最容易。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认为先秦儒家孝文化体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为善事父母,社会层面为以孝治国与泛爱人。指出吸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出当代弘扬先秦儒家孝文化的举措:从孝入手,推行孝育,实行孝治,创设爱的氛围并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与道家便是其中的两大重要派别,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具体而言,儒道互补表现为源头上的男女互补、出世与入世的协调和审美意识的相互补充。这种互补有着一定的根基和缘由:孕育于先秦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殊的哲学基础之中,以"道"为共同纽带,均崇尚和谐美。可以说,先秦儒道的文艺思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后世具有较大的启示:对国家治理而言,应当注意调节"秩序"与"自由",以达平衡;对文学创作而言,应将"为人生"与"为艺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论先秦儒家的师生友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主张在人际交往中以友辅仁、以文会友,这是一种立足于个人成长进步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交往观,为当今确立新型的人际交往观,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维借鉴。同时主张师生之间以爱相济、以道相随、教学相长,这是一种着眼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友爱相助的和谐师生观,为当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贯彻教师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参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关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中,麦其土司的"权势话语"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本文将以其话语为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言语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从本然、应然和实然三种状态入手,剖析先秦道儒两家学说中关于人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且也揭示了心性关系下人对人的认可。这两方面共同支撑了人的主体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人性是人的根本,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头。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主体与本源。通过比较先秦儒家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发现两者小同大异。综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儒家思想穿越百家争鸣的血战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导而道家思想最终走向离群索居、回避世俗的重要原因是其人性观之差异。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性近习远说是教育观察的一个结论,而不是纯粹的人性思想。其后《大学》与《中庸》则有了抽象化的人性论。孟子与荀子把人性本体推向绝对,导致悖论。对人性论的理解涉及到对仁礼关系的理解。正确认识先秦儒学人性论和仁礼关系,对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大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