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文本提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进而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索和探究。这种师生间的一引一探,所依托的前提是巧妙的提问,这种提问应有较强的情境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设疑,诱导想象”,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巧妙设疑诱导“入境”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儿童的想象。巧妙设疑,诱导想象,可跨越时空,缩短距离,将文本“还原”到…  相似文献   

2.
《西瓜弟兄》一课主要写的是老大和老二所种两块瓜地的不同遭遇。为了把人民解放军爱护群众利益,严格遵守纪律的模范言行和国民党军队任意损害群众利益的丑陋表现再现于同学们的眼前,有位老师在教学时,运用恰当的提问,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与想象,使学生脑子里呈现出正反两方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丁顺黎 《考试周刊》2011,(78):68-69
本文从紧扣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思维发展;设疑课堂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切入问题本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三个方面来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4.
假想设疑,即无中生有,虚中生实,根据虚设的文本信息,虚拟的现场情境进行设疑,诱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索和探究。这种提问有较强的开放性、情境性、创生性和挑战性,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假想“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假想设疑,可跨越时空,浓缩距离,将课文“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置身其中,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的心理体验,融入课文描绘的美妙境界。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在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后,他们对赛特凯达斯瀑布的消失产生无限感慨时,教师相机设…  相似文献   

5.
6.
设疑     
张梅 《陕西教育》2007,(7):60-61
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设疑     
设疑,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疑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疑难问题的解答,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一、于无疑处,导其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就会积极思维、努力探求;解疑,就能有所发现,增进知识.有疑和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符合人们认识规律的.课堂教学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学生敢于寻  相似文献   

8.
生物课程属于高中理科的必学课程之一,但生物知识点繁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导致学生很难掌握全部的知识点,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当中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疑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当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动机,往往能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因此,上课刚开始,我就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对新知识的探求中。如在讲“圆的认识”这节课时,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有正方形的吗?有三角形的吗?为什么?”“那么椭圆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学生们进入了深思中。接着,我因势利导地提出:“圆有什么特征吗?”当学生面对着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而感到困惑时,我…  相似文献   

10.
巧用设疑     
语文学科应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上课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索然无味、可望而不可及的,往往台上津津有味,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富有艺术性的激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整个课堂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教育  相似文献   

11.
巧用设疑     
语文学科应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上课时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索然无味、可望而不可及的,往往台上津津有味,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富有艺术性的"激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整个课堂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设疑导思     
设疑导思王厚龙无论古代学者还是现代教育家都认为,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处于智力活动的中心,因此,如何通过设疑解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中心环节。现结合高三《思想政治》第二课...  相似文献   

13.
设疑种种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本文主要谈一种:设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有疑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处理的需要,故意创设疑问,设置障碍,就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为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个兴奋点,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设疑得体,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设疑三法     
设疑三法一、探微溯源设计坡度分析课文时,紧紧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素,进行重点评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意味。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时,问:“课文中为什么用‘穷人’作题目?”学生有的答桑娜是穷人,有的答渔夫是穷人,还有的答西蒙是穷人。说明他们对课文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设疑·释疑     
古人说:“学则需疑”。疑问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疑”。 在使用不同类型的试样(U型缺口或V型缺口)进行一次摆锤冲击弯曲试验时,得到的冲击韧性值是否相同?当交变应力循环对称时,疲劳强度用符号o_(-1)表示,当交变应力循环不对称时,疲劳强度该用什么符号表示?高速钢淬火时,“当钢中含4%的铬时,空冷就可使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因此,空气也能作为淬火介质?将奥氏体化后的钢件先水后空气淬火的方法,称“双液淬火”好,还是称“双介质淬火”确切?共析钢,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随之缓慢冷却,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工艺,能否称为完全退火?将钢件加热  相似文献   

18.
设疑与解疑     
从不知到知,由惑到不惑,就是人的知识的积累过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这一过程在课堂中的继续。教师如果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时时抓住一个“疑”字,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设疑、提问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出探索的方向,然后在这基础上启发讲解,教科书中常有这样的写法。全日制十年制中学高中《物理》上册课本中《波的衍射》一节,就是一篇文笔清新、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读来叫人回味无穷。它先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由水波可绕过水面的芦苇这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局面依然存在,致使学生惯于被动的接受,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为此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