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中,并没有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性的严格界定.然而这两对概念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使用频率却较高,不少学生往往误认为金属性就是还原性、氧化性就是非金属性,甚至于有的年轻教师也有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将这两对概念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2.
胡月明 《考试周刊》2010,(16):175-175
氧化性与还原性,以及非金属性与金属性是两组重要的概念,在中学化学中,这两组概念的均是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3.
崔晨昀  吴星 《化学教与学》2011,(8):73-74,89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几乎所有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衡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标准也不一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呢?  相似文献   

4.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随着核电荷数递增以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而同主族元素则随着核电荷数递增以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这个规律,已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就可以从上下左右四种元素确定该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在中师课本第一册中有这样一道作业题:比较氧、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按照元素周期律氧和氯都比硫的非金属性强,那么氧和氯的非金属性强弱就不那么明显了。根据哲学上由量变到质变这一普遍自然规律的启示,找到一个定量的简易判断方法。我们知道:在同一主族中,元素随着电子层数(周期数)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而在同周期中,元素随着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可见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电子层数与其金属性、非金属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来表示,式子中A为元素所在主族数,n为元素所在的周期数,R为A与n的比值,根据R值的大小就可判断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R值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R值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当R>1时,元素主要显示非金属性。如氮:R=4/2=2.5,2.5>1所以它是非金属;碳:R=4/2=  相似文献   

5.
陈建优 《教师》2012,(11):128-128
文章围绕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性、元素对应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化合价、离子的类别及所带的电荷数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进行论述,阐述了学习元素性质时应从最外层电子数着手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阿氏常数、阿氏定律、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元素及其离子的氧化还原性强弱判断、化学键及晶体类型等是高考的常考知识点.下面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释疑、辨析、归纳;通过典型试题的详析,展示解题方法和技巧;配备检测题,以利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和进行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7.
介绍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中“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时,一些教师常源引学生们在初中已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实例佐证。笔者认为有欠妥当。通常所说的“金属性”和“金属活动性”都是指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失电子的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其“金属活动性”也强。但从各自的定义出发,“金属性”常用电离能的大小来衡量。电离能是元素的一个气态原子在基态时铁去电子所需要的能量,金属的电离能越小,“金属性”越强。“金属活动性”则是金属在其水溶液里变为水合离子的倾向,是表示金属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采用标准电…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K值法代替电负性法来判断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所得结论基本与电负性判据相同,而与电负性方法相比,具有简单易记,容易掌握的特点,所以是一种较好的简易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采用K值法代替电负性法来判断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所得结论基本与电负性判据相同。而与电负性方法相比,具有简单易记.容易掌握的特点.所以是一种较好的简易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了高中化学教材中对元素金属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与强弱判断的描述的不当之处,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正确表述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有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指出了高中化学教材中对元素金属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与强弱判断的描述的不当之处,提出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正确表述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有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氧元素和氯元素是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的两种元素,它们的非金属性的强弱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难以讲清的问题.高中课本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化合物性质时指出:“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弱的.”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看出,氯和氧既不同周期,又不同主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非金属性强弱呢?  相似文献   

13.
张新中 《化学教学》2011,(11):71-72
非金属性与非金属活动性、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组极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和教师往往将它们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概念辨析理清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从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教学情景、基于学生分组实验的元素金属性探究、基于表格数据推理的元素非金属性探究、从原子微观结构角度解决导课情景中的问题、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和实质剖析等五个教学板块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元素的很多性质都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有关,比如金属性非金属性、化合价、相关化合物的类别及性质等;另外,中学化学中很多内容的微观解释也都要用核外电子的相关知识来说明,比如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熔沸点、晶体的结构等等.因此高考命题常在这些知识的交叉点上做文章,以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本文笔者将高考中有关这方面试题的常见题型作了简单的归纳和解析,供同学们在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元素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律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论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时,经常以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大小作为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标准,例如“氟非金属性最活泼,所以合成的氟化氢最稳定……;碘非金属性较弱,生成的碘化氢不稳定”①在一些大学教材中,也时见把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相同类型化合物的热  相似文献   

17.
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素的金属性指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金属阳离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的能力,或形成化学键时共用电子对偏向于该原子的倾向。在中学阶段可用以下方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一、元素金属性的判断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强度判断。金属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强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例:N a能与冷水剧烈反应,而M g只能和热水反应,故N a的金属性比M g强。而M g与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的程度比A l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程度剧烈,故M g的金属性又比A l的强。2.根据元素形成的最高价…  相似文献   

18.
林玩花 《广东教育》2008,(11):52-56
知识梳理 1.元素周期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1.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有无区别?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还有非金属性与非金属活动性)这两对概念在中学化学中出现的几率是非常大的。经常有学生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因而带来许多烦恼。  相似文献   

20.
氧元素和氯元素是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的两元素,它们的非金属性的强弱一直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难以讲清的问题.高中课本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化合物性质时指出:“在同一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在同一主族元素中,元素的非金属性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弱的”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看出,氯和氧既不同周期,又不同主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非金属性强弱呢?中学化学课本中指出:“一般说来,可以从元素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