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前段时间听到两位老师的谈话,说自己班上某某某是"差生",自己的班上还有多少"差生"。初听只是觉得刺耳,细想却让人非常震惊:"差生"的称号已经被明令禁止多年,但为什么还是屡屡出现?"差生"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学业成绩低下、行为习惯养成不好的学生。其中,同时在两个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又称之为"双差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晕轮效应"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常常被忽视,"差生"则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在小学阶段,如果学生语数两科中有一科成绩低下,则会被冠上"差生"的称号,如果语数两科的成绩都较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差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中不同类别的所谓"差生"情况和"差生"教育现状的反思,提出了以"服务学生"、"因材施教"为宗旨的"差生"教育方法和思考,希望能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差生"教育这一领域有所开拓。  相似文献   

3.
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尤其是要解决好"非智力型"差生问题。所谓"非智力型"差生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而成绩落差较大的学生,他们在差生中占很大比例,并且男生多于女生。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了学情追踪研究,初步探索了"非智力型"差生的成因和一些转化方法。一、"非智力型"差生的基本表现1.对数学科目不感兴趣。这类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对数学课没兴趣、不认真听讲、不积极练习、不积极参加讨论、不认真完成作业、不自觉进行预习、课后不自觉进行复习。2.学习态度差。"非智力型"差生则主要表  相似文献   

4.
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英语"差生"的转化是每个教师担忧,并势在必行的任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差生",同时教师要合理的整合教材,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给"差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差生"问题一直令许多教师头痛。如何挖掘"差生"无穷的学习潜力,改进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教学?首先需要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关注"差生",了解"差生"的现状及困难,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并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其次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差生"能学,乐学。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使"差生"掌握学习技巧,学习成绩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或行为表现,把学生归类为"优生"或"差生",有的学校认为"差生"的说法不太尊重学生,改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特需生""待优生"等。虽然这些说法与"差生"相比,似乎带上了一些人性化的色彩,但它们仍然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反映,仍然是一种"标签化"的称谓。[1]这些称谓是否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教育意  相似文献   

7.
<正>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给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这顶帽子压在年幼的孩子头上,给其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差生"似乎低人一等,提到"差生"老师皱眉,家长发愁,同学厌恶。许多"差生"因此自惭形秽,失去学习信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关于"差生",我们有着太多误区,造成这类学生在后天成长中,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航标,从而厌学,直至辍学。离开了森林的幼树,怎能长成栋梁之才?记得  相似文献   

8.
笔者所说的"差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习惯差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学校、教师甚感任务艰巨,苦口婆心,费时费力,但成效甚微.如何教育"差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要更好地教育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养成好的习惯,应仔细分析"差"的原因,如此方可找到破解"差"的措施. 一、差生成因 "差生"不是自小就差,其变差的原因很复杂,但就笔者观察分析,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对部分学生变差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后进生",有时候我们更直接地叫"差生"。但有人说"差生"带有歧视性,好像一说"差生"就把学生贴了标签、定了性,便改称"后进生"。其实,"后进生"不也是一种标签和定性吗?语气似乎要缓和一些,但本质都一样,都是说某个或某些学生不优秀,一贯表现不好,成绩也很差。我们与其在叫什么上变着花样地"发明"称呼,不如在如何善待如何转化方面动脑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谈到这类学生时,用的是"难教儿童",  相似文献   

10.
所谓"非智力型"差生,是指那些智力因素正常而学习成绩落差较大的学生,他们在差生中所占比例很大。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上的"非智力型"差生的学情进行过探索和研究,对数学"非智力型"差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一、"非智力型"差生的特征1.数学缺乏兴趣。表现在学习数学中困难重重,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学习上就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差生"问题历来是最令老师和家长头痛的问题(这里是指成绩相对差点的学生)。那么,"差生"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中等生和优等生呢?一、"差生"的形成1.内因: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而内因往往占主导作用,"差生"的形成也是如此。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思想和行为互相作用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同时,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12.
肖丽红 《学子》2013,(6):19
"差生",也就是后进生,广义地说是班级中思想基础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转化这部分"差生",是每位班主任以及任科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郑渊洁。小学教育是关键,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地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善于把"差生"变成不差。老师就要用情感去  相似文献   

13.
要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的帮扶工作,尤其是要解决好"非智力型"差生问题.所谓"非智力型"差生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而成绩落差较大的学生,他们在差生中占很大比例,并且男生多于女生.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进行了学情追踪研究,初步探索了"非智力型"差生的成因和一些转化方法.一、"非智力型"差生的基本表现1.对数学科目不感兴趣.这类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对数学课没兴趣、不认真听讲、不积极练习、不积极参加讨论、不认真完成作业、不自觉进行预习、课后不自觉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4.
毋庸讳言,在某些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差生"这个概念长期存在。一般来说,所谓的"差生",指的是学习成绩后进的学生,或者是"调皮捣蛋"的学生。这个称谓和概念,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准确的,属于误导性说法。教师用它来评价学生,既有失偏颇,又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差生"概念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成绩差异时,不能做到公平行事,容易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另眼相看,有时候甚至会存在歧视。  相似文献   

15.
数学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课题.据报道称有关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每六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而"差生"中数学学困生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学困生"并不等同于"差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抓住机会,这部分的学生还是具有相当的可塑性.反之,如果我们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  相似文献   

16.
通过走访及查阅资料发现"差生"一词仍普遍存在于外语教学中,而且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影响外语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对所谓的"差生"从传统意义上定义是不科学的。学生的"差"来自于各方面因素,并不只局限于学生本身,并且一旦被贴上差生的标志,会对学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对外语教师的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改变,要求外语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消除外语教师"差生"观念的这种现状。  相似文献   

17.
不知从何时起,相对后进的学生慢慢地被扣上了"差生"的帽子,且范围越来越大,成绩差一点是"差生",犯了错误是"差生",考试成绩在班级中等以下是"差生",升学无望是"差生",不能进快班是"差生"……"差生"这一称谓,经意或不经意地从老师、家长或学生口中流出,可谓字字刺耳、句句伤人。"差生"这顶帽子的确够沉重的,也使这一部分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抹杀了他们哪怕还剩下的一点点的进取欲望,学习基本上或完全丧失动力,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正>钟启泉先生在《差生心理与教育》一文中说:差生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今日的中小学里,差生现象有增无减。一般认为,这类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8%~10%。据说在美国,这类"偏离了文化常模"的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10%~20%,甚至超过20%。在日本,有所谓"差生七五三"(指七成高中生、五成初中生、三成小学生为差生)之说,表明跟不上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水平直接影响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直接影响中考升学成绩。而这个学科的"差生"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下面就我转化数学"差生"的想法加以介绍,以求探索更多转化"差生"的有效策略。一、数学"差生"存在的主要原因1.缺乏数学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经济"大潮席卷神州大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所谓的"差生"越来越多。作为校长,我觉得培养教师"心中无差生"的理念尤为重要。要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自觉树立"无差生"的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