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96):11-12
课程的定义制约着课程编制的全过程。根据现代社会学考察课程的侧重点,从分析课程的社会价值入手,以定义民族文化传承类的课程。定义"社会化课程"和"课程社会化",为传承民族文化类课程的开发与编制打下基础。以课程的社会价值取向为基点,将"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这两种取向相互融合来进行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2.
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其课程任务决定了《社会》教学应尽量“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如何处理课程与社会化的关系,这是课程社会学永运无法回避的问题。回顾课程思想史,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直存在分歧。在课程是否要将社会化作为其基率内容的问题上,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社会化为基本背景,为社会化的传承服务,  相似文献   

4.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区域性、能动性、多样性等特点,包含研究性实践课程、教化性实践课程和服务性实践课程三类。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核心安排内容。应重视目标的完整性和课程的整体功能,着力于大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5.
本从化特征与课程内容、化交流与课程变迁、化变革与课程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化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课程是社会化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中学社会课程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综合课程,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学社会课程的改革,又是综合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了解各国该课程的改革历史经验,是我们进行综合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开放化、个性化和信息化等发展趋势以及学校课程的相对封闭性客观上要求学校课程社会化。课程社会化是指在国家的培育下,社会不断加强(提高)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能力,通过社会对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将学校课程实践的各个方面整合成基于社会的有机系统,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便捷地从社会中获取课程资源,在灵活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课程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和自主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社会化实践中,社会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课程资源的生产和流通任务。同时,学校课程实践的其他主体的角色也相应地转变:国家从课程开发者转变为平台建设者;学校从课程管理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教师从课程实施的承担者变成课程实施的指导者;学生从课程接受者变成课程创生者。  相似文献   

8.
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社会学需要这样一种理论,它将知识问题重新纳入课程的争论之中,而不否认知识的社会和历史本质。现有的教育社会学,无论是建立在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之上,都没能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提供基础。本文提出了“社会现实主义”的知识与课理论,这种关于知识而不仅仅是关于认知者的社会理论,既承认课程知识的社会历史本质,也承认它们超越其特殊社会起源的客观性,并将课程知识的客观性置于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的公共规则和惯例之中。  相似文献   

9.
赵翠兰  苏春景 《教育》2007,(8S):62-62
校本课程开发的广泛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有其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虽然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环境,为我国多样化课程的广泛开展铺平了道路,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社会价值,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对待新事物,进行利弊的分析与研究,以便使我国轰轰烈烈开展的基础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适应社会及体育本身社会化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群众体育活动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又拓宽专业的适应面,在基础阶段主要开设专业越修课程,在拓展阶段有目的、有选择地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在于培养与造就未来社会的创造与开拓。但作为化传承工具的传统课程,却行使着维持社会化他律性的功能,从而导致课程化主体性的缺失和教育的非人化。因此,展开对课程与化的自我批判与反思,进行课程化的重建就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只有树立现代课  相似文献   

13.
课程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知识的社会性、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是课程的社会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课程的社会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社会化、有效创生课程履历和实现社会自适应发展三个方面,要真正实现课程中的社会育人功能,在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中,需要建构社会性知识,培育科学的社会认知;需要创设交互式情境,体验真实的社会情感;需要开展实践性学习,增强社会行动参与.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是向全社区开放,鼓励全社区参与,以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为理念的教育。社区教育课程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社区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作用以及社区教育课程模式等方面入手,对社区教育课程设置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2011版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本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本课程的基础。在小学中三—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体现出其“社会性”,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就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基础音乐教育人才需求的错位、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如何树立新的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以及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几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适应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需要,必须符合教育改革对人才标准的总体要求,必须符合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见解。在课程结构与设置方面,提出了强化实用技能课程,增设前沿学科课程,补充边沿学科讲座,辐射社会化课堂等设想。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将该课程的性质定位在公民教育上。据此,本文重点剖析了“历史与社会”课程理应明确的基本理念和任务。提出了“学习和领会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的行动能力”、“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四大理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儿童的社会认知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但当前幼儿园课程中的社会认知内容较为模糊,甚至相当匮乏.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幼儿园开展社会认知教育应涉及个性品质、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等方面,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建构目标与内容逐渐深化与全面的社会认知教育体系,以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生活化教育就是要根据弱智儿童的心身发展特点,尽量做到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使弱智儿童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运用知识.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