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儿童贫困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强国家、弱社会、弱家庭”的现行儿童贫困治理格局易见成效但不易持久;现行“补缺型”儿童福利模式无法适应“后小康时代”儿童贫困治理的新形势;“扶贫先扶志”的儿童贫困治理理念尚未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发端于委内瑞拉并盛行于世的“音乐教育福利体系”体现了“扶贫先扶志”理念,它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其之于我国儿童贫困治理的有益启示是:(1)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家庭这三大贫困治理主体的合力,以服务于“贫困儿童”的个体成长为基点,探索“家庭-社区-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国家”等多元主体积极协同的儿童贫困治理机制.(2)建立以中国青少年儿童民乐合奏与合唱团为主要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福利体系,并以此作为破解贫困儿童个体“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难题的重要抓手,助力我国儿童贫困治理实现从“补缺型福利”转向“发展型福利”、从“物质救助”转向“精神扶贫”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2.
文章说明了以单身女性为户主并携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贫困群体,剖析了造成“贫困的女性化”这一现象的根源。在贫困的结构性解释及“贫困文化”假设这两个理论基础上,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家庭结构变迁和婚姻价值观的改变对以女性为户主的家庭的贫困现象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区开展“希望工程1(家)十1助学行动”1994年是联合国国际家庭年.自2月份以来,自治区团委、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希望工程1(家)+1助学行动",动员城乡一切有条件的家庭,救助一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4月份至年底,为此项"助学行动...  相似文献   

4.
与子嬉戏,本是天伦之乐。倘 若方法不当,也会酿成悲剧。据报载,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儿科急诊室,最近连续收治了两名被家长逗弄造成摇晃婴儿综合征的婴儿,一名婴儿昏迷了一个月,已造成严重脑瘫,将留下终身后遗症。 “婴儿摇晃综合征”,由儿科放射学医师卡福博士首先描述。渥太华儿童医院的西尼克工程师曾对49名因被摇晃而入院的婴儿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中有 102的婴儿死亡,而生存的婴儿中,有的发育迟缓,有的患有脑瘫。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最近也发现,有20名1个~15个月的伤残婴儿是因为强烈的人为震荡造成的;其中有10…  相似文献   

5.
公平起见!某日某中学,督学到校抽考,在晨会上向学生宣布:“为了公平起见,今年我先抽考一年级,明年二年级,后年三年级”。学生闻言后……可笑级别:大?儿子问老爸:1和20哪一个大?老爸:当然是20大!儿子:那么我考了20名,不就比第1名好!可笑级别:考试篇老师说:“平时考是点心,百吃不厌;段考是正餐,定时定量;联考是满汉全席,一次就够,你们为什么不好好用功呢???????”学生说:“报告老师,我们正在减肥!!!”可笑级别:吃烧饼有个人肚子饿了,到烧饼铺买烧饼吃。吃了1个没饱,再吃1个还没饱,一连吃了…  相似文献   

6.
为杜威"儿童中心论"辩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说到“儿童中心主义”(又称为“儿童中心论”),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是片面的、错误的。如果说谁持“儿童中心主义”的立场或观念,这便等于是“贬”谁。我以为这是研究、传播和树立现代儿童教育观念的最大障碍之一。于是,尽管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我觉得依然有必要为“儿童中心主义”说几句话。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是什么?1.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  相似文献   

7.
勤工俭学的“胡子兵”周明荣在我逝去的大学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胡子兵”们的“勤工俭学”了。1978年早春,40多名家有贤妻爱子的“老三届”“胡子兵”和我们几个20岁上下的“娃娃兵”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学班集体。绝大部分“胡子兵”早已是一个个家庭的...  相似文献   

8.
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论述教育与贫困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贫困陷阱”理论,贫困人口因为家庭贫困使子女无法受到有效的现代教育,因为受不到有效的现代教育而使贫困人口一代又一代走不出贫困状态。按照这一理论模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要想彻底摆脱贫困,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开展有效的现代教育,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陷阱”。换句话说,有效的现代教育是把贫困人口拉出“贫困陷阱”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普九”已成为衡量我国近期基础教育程度的标尺。在“普九”中 ,95%以内的儿童均能较正常地达到“普九”的程度 ,5%以内的儿童则因种种原因 ,需各级党政及教育部门千方百计地做艰巨而细致的工作。经笔者调查发现 ,这些不能入学或辍学的儿童基本属于多子女家庭。为解决这部分儿童的读书问题 ,近 5年来 ,湖南省龙山县 50 0 0名中小学教师依靠社会力量 ,落实 2 10万元 ,帮助880 0名贫困儿童圆了读书梦。经对50户农家的调查 ,形成“多子多愚” (“愚”在本文中指低文化群体 )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 )收入低。多孩家庭人均收…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贫困”现象的发生。本文透视了城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并结合留守儿童“心理贫困”的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徐光明 《江西教育》2002,(23):13-13
从党政机关干部到个体私营企业主,从城市街道到偏远乡村,抚州市的一万多名党员自觉加入到“结对助学”的行列,使1.1万名贫困学生安心地走进了课堂。仅200年,抚州市3000多名中共党员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及直接帮扶等途径和形式又与3300多名贫困学生结对助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这是抚州市党员干部扶贫济困、关心群众疾苦活动的重要主题,也是抚州市共产党员体现党的先进性的一道动人风景。抚州市上至市委书记下至基层党员,往往把援助之手伸向贫困家庭,将培育孩子成才当成民心工程来…  相似文献   

12.
《现代特殊教育》2023,(1):F0002-F0002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以下简称“奇色花”)成立于1991年,1996年起在普通班级中按一定比例接收特殊需要儿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奇色花现开办有12个教学班,1个早期介入组,共有教职工82名,在园儿童358名,其中特殊需要儿童50名。截至目前,奇色花累计服务378名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3778名普通儿童及其家庭。  相似文献   

13.
学会生活     
批量购物有“三忌”如今新购物群体——家庭批发购物群已闯入了市场。批量购买的方式正在逐步为百姓家庭所接受。然而,一些家庭“批发消费”获得价格优惠时,风险也可能随之增大。如1元可零买1根冰棍,即使有质量问题,全部损失不过1元。如果批发价一盒(20根)15...  相似文献   

14.
许欣  吴亮 《教师》2010,(6):94-94
海南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大批农村贫困女孩的命运随之发生巨大变化。首批553名贫困女孩现已就读省经济技术学校“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该校“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树立目标: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好女孩,造就1万名好母亲,带出1万个好家庭。  相似文献   

15.
有些应用题的设计比较灵活,看上去解题方法很“曲折”,其实只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做起来十分简单。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深入理解题意,结合实际,排除干扰,找到解答的关键,形成完整、简便的解题思路再进行解答。[例1]王奶奶喂养的一只母鸡,每天能产1个蛋。她现在有20个鸡蛋,如果她每天吃2个,最多可连续吃多少天?分析:当同学们看到此题时,马上有同学举手回答说:“15天”。我问:“你是怎样想的?”他说:“20个鸡蛋每天吃2个可吃10天,10天又产10个鸡蛋,又可吃5天,所以可吃15天。”有的同学说:“不…  相似文献   

16.
在共和国的记事簿上,应该写上这样两组数字: 我国有近二忆文盲,全世界每四个文盲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近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名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相似文献   

17.
为帮助贫困同学,上海3名中小学生于2014年10月31日捐出了自己10余年来积攒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该专项基金将用于资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力、听力和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目前,该基金已确认首批将资助共30名特困学生和特殊儿童.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名曾因家庭困难而申请缓交学费的贫困大学生,为了学发起了“倒爷”,却从中发现了更大的商机,成为校园经济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参考》2010,(6):I0002-I0002
目前,我国仍有约700万名儿童由于家庭原因,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学习、生活与医疗条件均难以得到保障。作为生产婴幼儿奶粉的龙头企业,雅士利集团把关爱的目标锁定在这一特殊的群体,通过启动“爱心雅士利,温暖中华行”大型公益活动等形式,为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孩子送去温暖,送去祝福……  相似文献   

20.
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 形成教育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臻 《山东教育》2002,(15):41-42
“幼小衔接”是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学校,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课题,如何在儿童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家长的“衔接观”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是幼小衔接工作成功的首要保证。经调查,我园家长在有关儿童入学准备问题上,存在着四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1.25%的家长认为应让幼儿学拼音、识字和书写,掌握20以内数的加减,幼儿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2.20%的家长认为大班应取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