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交往实践的基点定位探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人文哲学的交往理论及其基点定位 ,经历了从“我思”建构→“此在生成”→“语言”→理解交往行动的转向和发展 ,展现出它越来越贴近生活 ,诉诸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实践转向”。但交往理论的“实践”定位并不意味着人文哲学家在对人的理解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知性思维逻辑方式。因而 ,其交往理论的建构及展望变成为“无根”的“乌托邦”梦想。马克思实践定位理论已经变革。一方面突破了知性逻辑的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古往今来哲学家们有关“实践”内涵的发展。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主体间交往的可能性问题 ,并提出他的主体性根据  相似文献   

2.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是学生刚刚接触外语的起始阶段,对于他们今后语言习惯的培养,语言能力的提升都非常关键。所以,作为一线英语老师,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交往学习"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实践走进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域中,将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与教育管理改革的新趋向。本文首先从哲学视域论述了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继而对当前教育管理理论中主体性认识的误区予以澄清,在克服了基于传统主客范式和现代主体际范式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种种局限和不足之后,提出走向交往实践的教育管理。可以说,现代教育管理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这种新的范式以”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教育管理的理论及实践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建构小学语文情感—交往型课堂,需要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架起顺畅交往、情感和谐共振的立体桥,其实践路径为:与文本链接,走近情感世界;与他人交往,分享情感经验;与自我对话,加深情感体验。这样处理可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促进学生语文认知学习与情感的协同发展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5.
受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的影响 ,教学活动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交往活动 ,因教学交往在目的、主体、媒体、机制和方式等方面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交往 ,教学特殊理论说应运而生 ,并为主体性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首次表述并在马克思其后的理论中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它将主体问关系引入实践结构,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交往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交往的价值和其对教育实践产生的作用,对于做好教育工作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教育哲学角度重点探讨了交往对教育主体发展和在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工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交往实践:内涵、特征及其基本规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它具有多极教育主体性、教育主体异质性、教育客体中介性、个体主体性与主体际性的统一等特征。与一般的交往实践相比,教育交往实践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定性:教育交往实践主要是一种精神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生成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一种反思性交往;教育交往实践是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由于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在交往关系上的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分离。这种分离是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不同的生存方式造成的。对话是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与合作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现状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研究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这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一方面,教育理论主体积极寻求走入实践的可行性路径,教育实践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挑剔教育理论,必然会成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彼此走近的过程中,两者又必然会暴露出自身先天的个性偏执与时代缺陷。但是,在评价两者交往关系的各类话语中,过度阐释的往往是建基于理性假设之上的应然关系,客观主义伦理观与道德理想主义往往是阐释者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话语资源,而忽略甚至有意地避开了人在现实活动中的许多非理性因素。本文对传统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行了批判,对如何构建先进的教育科研文化发表了自己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以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高速度和高节奏迅猛前进,这是人类智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也是人类思维日渐强大的见证。但是人类整体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体主体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和交往实践活动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在理论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对价值主体重新定位,以推动全球化进程和历史步伐的前进。  相似文献   

12.
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主体间性以其在认识教育主体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中的优势,实现了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它的提出不仅使我们对教育主体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突破,也使我们在处理教育活动中主体与主体间关系的问题上获得了崭新的思路,因此有必要创造条件使之充分得以彰显,并成为认识与处理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准则。在分析教育主体间性及师生交往等关键概念的基础之上,可以揭示师生交往作为彰显教育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之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对教育语言在师生交往彰显教育主体间性中的功用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汪栅 《成人教育》2019,39(8):21-24
交往实践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所提出的哲学概念,既是一种指导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主体性的方法论,也是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理论范式。用交往实践观指导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基于现代人主体性回归的需要。成人教育要摆脱工具属性、社会本位、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以及物质价值取向的挟持,就要在交往实践观的直达下确立以主体性教育为发展核心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共同此在”观;海德格尔轻视人的“社会存在”——“共同此在”问题;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多元共生主体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5.
谈研究性学习中的新型师生交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必须能很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所起的作用。为此,文章构建了一种"倒锥—网络"型师生交往模式,这种模式从宏观上较好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交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理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地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当今社会潮流中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是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又将侧重点放在学生的体育教学当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基本素养和健康的强健体魄。以学生主体性教学为目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基本的体育素养,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朱晶晶 《中国教师》2013,(Z1):208-209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提出如果人生发展是一条直线,大学阶段就是一种蜕变的时期。应该说,这一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时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精神上的辅导重于物质上的服务。大学生时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指"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劳动、交往与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性概念。对于劳动,应从人类学本体论命题去理解,人类制造工具不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选择,而是有目的地去实现的。交往,应从社会关系形成上去理解,马克思考察交往的出发点是社会分工。实践,应从世界的二重化、从实践的反思方式的建立这个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在教育中,交往很早就被赋予了重要意义,被视为达成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近年来,交往逐渐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教育交往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新视角出发 ,阐述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困境 ,探讨了道德交往的特点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