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琴之美     
王璐 《初中生辅导》2014,(12):10-11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代文人四技,琴、棋、书、画”中琴就是指古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其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魔力之手     
当代最杰出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是蜚声乐坛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只要他站在指挥台上,面对乐队,他就精力充沛,充满激情,一点也不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听众说“他有一双魔力的手”,这双手可以轻而易举把听众带人音乐世界。他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有着浓浓的中国情结。1935年小泽征尔在中国沈阳出生,他在北京度过了童年。  相似文献   

3.
虽然中国的现代化之梦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程了。但现代性这个词在中国学界的频繁出现却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是与后现代思潮一起被引进来的。后现代的意旨是什么?是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性危机和两难困境的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性的颠覆和反拨。然而近代以来。历经战乱和内耗,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来说,面临的却是现代性的严重匮乏!在这样的情形下,一部分新潮的学者却要倡导后现代、批判现代性。这是一种多么尴尬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文摘之窗     
《教育文化论坛》2012,(4):127-127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袁责仁(国家教育部)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党的教育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智慧之断想●卓新平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的整体智慧往往与这一民族或国度之民众的共同性格及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因此,中国的智慧亦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性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智慧集中表现在中国人对自我及其世界的体认和适应上,它与中国人长期形...  相似文献   

6.
中美大学生之异同据有关资料,中国与美国的大学生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中国是教师讲课,美国是学生提问。就中国大多数天之骄子而言,上大学只要带好一本笔记本,带好自己的耳朵,带好一支笔就行了。因为,教师包揽了一切,上课只要听好、记好,就会...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德育思想的内涵也各具特色。认真比较中西德育思想的异同,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和建设大有裨益。西方把伦理学称为道德哲学,中国伦理学也有久远的历史。中西方对道德教育都非常重视,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体系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的规范上,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在德育思想方法上,西方强调“进取”、“外求”;中国则重“内省”、“克己。”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互动,经历了几个阶段:有以雅携俗的,有相克中相生的,有相辅而未必相成的,有善于融会而相得益彰的,有物极必反的,凡此种种都隐含着历史的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有志于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应学习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学习中国文化传统,总结前人通俗文学创作的经验,在融会贯通与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作品特色和体系。  相似文献   

9.
马忠涛 《宁夏教育》2006,(7):116-117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为《中国新教育风暴》。本书作者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着有史以来的第三次重大教育转型。全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3亿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法,6亿以上的家长需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作者对我国的教育现状和世界教育大趋势进行了广泛调研与深度思考。其足迹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这里有作家亲历亲见的感人故事,有世界性教育转型的来龙去脉,有我国教改先行者们的艰难而卓有成效的伟大实践。读完之后,思绪澎湃,内心触动很大,现在我将结合自己,从四个不同的方面来谈一谈所感所想。  相似文献   

10.
潘晓宁 《山东教育》2004,(23):48-49
在教育理念当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历来就与教育思想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着发展起来,单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自古至今,就有“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这一观念被反复强调着,并试图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通过近几年来幼儿教育的实践,我发现,教给幼儿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确是事半功倍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论古代文体之关系及其流派之演变刘继才中国古代文体繁多,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不一而足,形成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局面。但影响最大的文体,主要有四种,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所以这里沦及的文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流变,指以上四种而言。中国素称诗...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50多年来,曾经历了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文革”中的混乱与停滞、建立自己的教育体制到近年来的反思与改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的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到教育管理、从课程的设置到实施,无不暴露出其致命的弊端。所以,只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才能确保中国的基础教育立于世界之林,确保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之优异主要表现三方面:(-)反求诸己之人生智慧,(二)民为邦本之政治传统,(三)空灵淡雅之艺术境界。由于能反求诸己,中国哲人特重恕道.并以尽人伦为极则。中国文学也因此最富于人间性.绝少超世之音。由于不以征服立国,故内部有自由传统与平均贫富之理想,对外则以柔怀远人和平同化为国策。由于宗教性薄弱,对情欲不主压抑而尚萧散净化,故中国艺文风格特为空灵淡雅。此三方面之影响每交辉互映。盖中国文化虽如长流之吸百川,不断融会异族学艺成就.然而不失其原来之精神面貌,毕竟是一整体,贯串其间之基本原则亦不难寻…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都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因为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载入史册,更因为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而彪炳千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在当前,研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必将有利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肯定其胜利的历史定位,对其当下的研究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湘江战役成败的评价要与对“左”倾错误的批判区别开来,立于中央红军的整体视角,从完成战略目标、前线作战指挥、理想信念建设的精神层面以及酝酿伟大历史转折和开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面来看,湘江战役并没有失败,它是一次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胜利之战。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文化观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及其走向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促进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冯友兰的文化观具有拥护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在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问题上以及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等问题上,与毛泽东有相通或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不读书之轻     
王慧  赵楠 《教育》2010,(6):32-34
根据有关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04年至2009年我国国民阅读量持续走低。我国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人均图书消费1.7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青少年阅读情况更小容乐观,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到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  相似文献   

18.
何干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理论家和中共党史专家,其生平活动和著述对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学术界对其思想和生平研究的概况进行历史的回顾,总结以往研究成果,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后有四个时期,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斯脱里派,中国称为景教。自贞观九年(635年)东方教会派阿罗华来华传教,景教迅速在华传播,但景教在当时的传播是艰难曲折的,会昌五年(845年),在佛道斗争中,武宗下令灭佛,祸及景教,景教徒被驱散,景教在中国内地渐趋灭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基督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第二,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注重实际;基督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于现世苦难的忍受、顺从。第三,中国宗教具有一种宽容精神;基督教则具有强烈的独断性、排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