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学生电脑》2006,(6):49-49
以连词and或or为“对称轴”,可以是名词的对称,也可以是副词或动词的对称。刮风下雨都要照常进行,在汉语中叫“风雨无阻”,在英语中为rain or shine,二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  相似文献   

2.
李琳 《现代语文》2011,(2):51-51
“美感的本质在于: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指欣赏者和人类)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就是人们在立美欣赏过程中,“通过美的对象而直观自身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愉悦”。美学家叶朗认为审美教育目标是“个体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江小进 《课外阅读》2011,(12):262-263
政治课绝不是“三无”(枯燥无味、毫无生机、索然无趣)的代名词。为了实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是下点功夫,发挥政治语言的独特魅力。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得到一点启发,与大家一起商榷。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认识“庆资统”等10个生字,学会“庆洲虑”等14个字。  相似文献   

5.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是叶老特别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这里的“美读”,既是“读”的训练方法,又是“读”的理想境界。为寻求阅读教学中的“美读”境地。教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文情感,自我反复练读、作好美读示  相似文献   

6.
摘要: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描写男女相思、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词作中,蕴涵着深沉的愁情,体现出“杏花江南”式的阴柔之美。李清照词的愁情体现了三方面的美学意义: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怎么也绕不开“邵洵美”这个人物。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句夹在正里看似顺手写下的讥诮语……“做了女婿换来的”,最新出版的高一册语教科书态度鲜明地在“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词条下注释:“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至于邵洵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与鲁迅之间的“过结”之是非曲直,则不甚了了。而今距离鲁迅写作《拿来主义》的时间差不多快七十年了,斯人已去,恩怨不在,为了帮助后学更多地、全面地观察了解历史,很有必要点击一下“邵洵美”。  相似文献   

8.
美与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以个性入时的标准来包装自己。以至于现在的社会里“帅哥”、“美女”比比皆是,让人目不暇接。一日,与一朋友在街上闲逛,迎面走来一位靓丽女郎,可谓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不免惊为仙女!赞叹之时,女郎的手机响了,只见她拿起手机出口成“脏”:“老子……”,不仅言语不堪入耳,而且声音震耳欲聋,弄得我和朋友大跌眼镜,差点摔倒在马路边。惊恐之余,让人深思:“美”是这样追求的么?这叫“美”吗?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你觉得数学美吗?你能欣赏数学的“美”吗?最容易感受到的数学美,是几何图形的美。圆是美的,五角星是美的,对称的太极图是美的,那么算术和代数里有没有“美”的对象呢?有。例如同学们一定会觉得以下的公式很和谐、整齐,因而很美观:  相似文献   

10.
“美”乌鸦     
夏非 《小学生时空》2014,(11):33-33
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住着乌鸦、孔雀。它们生活得很好。 乌鸦一大早就不声不响地收拾着其他动物吃剩的食物残渣。孔雀看见了,就说:“你这只丑乌鸦,竟然在吃垃圾!哈哈哈哈……”乌鸦说:“我虽然丑,但是我天天为小动物收拾吃剩的东西,你不能取笑我!”孔雀傲慢地说:“你就是丑,就是丑,专吃那些没用的东西!”乌鸦很不服气,就去找啄木鸟来评理。  相似文献   

11.
这两个动词作“击”,“打”讲时,主要区别在于:hit表示有目标地打,且份量比beat要重。hit sth也不同于hit at sth,前指的是“击中某物’,后指“瞄准某物射击”,但不一定击中。例如:  相似文献   

12.
钱英 《学语文》2006,(5):36-37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这个“合”,也就是指文章的结尾。俗话说:“编筐结篓,全靠收口。”这收口是编筐篓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关系到筐篓的美观和牢度。把这个道理比于文章,也就是说,文章结尾也要讲究。对于写文章而言,人们常常通俗地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言其明朗漂亮,而文章的结尾通常比作“豹尾”,意为结尾须有力、有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两个断面:纯真的美与扭曲的美,来阐述川端康成作品中“美”的表现及其转变,努力把握其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创造意境。何谓意境?“意”就是情思,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李清照的作品就在于她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相融合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王新利 《湖南教育》2004,(15):42-42
老师的上课,又名“站讲台”。叮叮当当的上课铃响了,老师手端着教科书、教案、粉笔盒和一大叠学生作业进教室上讲台,先道一声:“同学们好!”学生齐答:“老师好。”然后互相鞠躬而学生落坐。这时,老师的面部表情会陡地变得严肃起来,因为孔圣先师早就告诫“严师、益友”。倘若不用严来镇之,那调皮学生便  相似文献   

16.
美在我身边     
4月9日晴 我们班是一个人人爱美、追求美的集体。美在责任。班主任刘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环保的重要性。为了保持班级的环境美,同学们都自觉地争当环保小使者。有一次,我一失手,把一张废纸扔在了地上,汪好好同学连忙捡了起来,扔进了废纸回收箱,还对我说:“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脸红了。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教学节奏是指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发展的节奏相和谐。利用和谐教学节奏的创设,营造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可见,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如果我们善于挖掘出它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3.美在关系 十八世纪,法国美学家狱德罗在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中,看到了用“伟大”、“用途”、“对称”、“秩序”等表面现象罗列方式来界定美的不足,他从无限纷繁的美的现象中,从一切美的事物中发掘出共同的性质——关系,提出了“美在关系说”。他说:“我相信,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根据狄氏的观点,关系是使得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属性,美随关系的产生而产生,随关系的消失而消失,随关系的增加而增加.随关系的减少而减少。  相似文献   

20.
这篇设计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1.以人为本:整篇设计以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为主旨,以“小白杨找爸爸”、“父子3人为小白杨找到爸爸”、“小白杨写感谢信”、“小白杨送画”等构成教学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