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话教学看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味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渐进理性与智慧的佳境。以下是字词教学在阅读训练中贯穿的佳例。  相似文献   

2.
在对话教学看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味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渐进理性与智慧的佳境。生:读了《草船借箭》,与其说是"借"箭,不如说是"骗"箭。师:为什么?是"借"箭,  相似文献   

3.
<正>词语是语言最基本的要素,它内涵丰富,具有厚实的情愫,一个词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课文中,一个个看似朴素的词语往往隐含着生动的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意境,潜淌着动人的情韵,包含着丰富的涵义。没有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把握和感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语言的内容,也不可能有对语言准确传神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大雁归来》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典型的事理说明文,教师可从阅读提示入手,引导学生在明晰学法的基础上,通过初读、细读、再读三个环节感受作者的抒情笔法与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5.
由于教师片面强调文言文的翻译教学,导致文言名篇的情味丧失和学生的厌学心理,故强调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一陪”之要诀,通过对文言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的探究揣摩,以及有感情地诵读,展现文言文教学的情味。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中连用十多个"忙"字,涵泳品读,细细揣摩,一个简单的"忙"字亦能传其神,见其人。一、写出贾母的地位和个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助词和叹词的教学很少有人涉及,它们似乎成了我们语文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在茫茫的汉字国度,助词与叹词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或附着于词组之中,或独立于句子之前,是我们最常见、也最常使用的汉字。虽然它们大部分没有实意,但是句子中一旦有了它们,不仅语言更准确生动形象,而且也增强了感情色彩。它们是语言中的漫画,简单、形象、夸张、微妙,甚至只可以心领神会。一、读好旬中结构助词,有助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结构助词用于句子中间或词与词之间,可使表达更完整,最常见的结构助词有“的、了、着”等,它们通常读轻声。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扎扎实实地指导好学生读准这些字音,则对改善唱读现象非常有利。请看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课《升国旗》中“的”字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9.
<正>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阅读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关键在于品词析句,从语用的角度进行设计与教学,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推敲揣摩,以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在《姥姥的剪纸》一文的教学中,我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结合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紧扣文本的字词,引导学生玩味品赏,很好地理解了课文,达成了教学目标,把语言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一、锤炼关键之词,体会姥姥之神  相似文献   

10.
面对一件件陌生或熟悉的文学作品,要通过自己的细读发现它的价值,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的过程。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一文结束时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人生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更需要这样。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杨再隋先生在《语文的本色和本色语文》中明确指出“: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文字训练不落实,不到位,淡化了“语文味”。一篇课文,学生能粗略看懂大致的内容,但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能够领会。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感受到词语的魅力,提高语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语文教改中是…  相似文献   

12.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不是一首诗,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不是一则童话,却有着童话般的意境。作者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主线,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槐乡五月的迷人景色,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13.
<正>一、趣填名片,初识人物师:同学们,老师要检验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请填写刷子李的个人资料。(出示)生:姓李。生:名不知道。师:你们知道吗?(生摇头)师:老师也不知道。故事中没有介绍,可能冯骥才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可以填"不详"。  相似文献   

14.
<正>高中文言文选文,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这些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曾国藩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诵读是学生通过声带发声、情感共振、内心体验的过程。因此,诵读是文言文教学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关于语言教学的思考和实践江苏省高邮师范曹民光一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则在于让学生大量接触那些生动活泼、精美典范的语言运用实例(多为成...  相似文献   

16.
仇千记 《宁夏教育》2007,(7):116-117
工作二十多年,曾数次执教《草船借箭》一课,也多次聆听别的教师上这一课,大都进行过这么一段。开场质疑问难”——上课伊始,教师指着刚刚板书的课题问学生:“同学们,面对‘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似乎是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疑难问题”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17.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阿炳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并没有磨灭对音乐的那份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来到小时候曾经游历过的二泉,创作了《二泉映月》。盲人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命运的斗争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课文表现的主题。把握乐曲的内涵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与难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三借芭蕉扇》一文时,有部分学生认为孙悟空是"借"扇,有部分学生认为孙悟空是"骗、抢"扇。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围绕孙悟空是"借"还是"骗、抢"芭蕉扇进行精彩辩论。正方组认为"借",反方组认为"骗、抢"。  相似文献   

19.
记得上初中时,在一本假期作业中读到过一则阅读材料,别具一格的形式,特别是那发人深省的内涵,让人记忆犹新。再一次见到它,是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学课本中,一时间,如遇故知,久违的震撼再被唤醒。没多犹豫,它——《妈妈的账单》便成了我参加教研活动的选课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