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新闻意境在写作中的运用,是与现代传播工具的发展和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渴求相适应的。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迫切要求我们的文字报道坚决地向那种干巴无味的新闻告别,要开创一代新文风,把新闻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彩,引人入胜,以便在与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工具的抗争中稳住自己的脚跟。也可以预料,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意境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将会日见广泛。当然,这并不是每篇新闻都要 相似文献
2.
想象,心理学名词。"想象是人脑 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 过程。"想象这一形象思维手段,在我 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 的位置。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想 象就没有文学。古往今来,多少杰出的 文学家运用想象这一手段,创造出了千 古传诵的名篇佳句,创建出了不胜枚举 的脍炙人口永不泯灭的典型形象。这 里,我们仅举几例,以观一斑。 关于龙凤之说,在古典文学中,通 过想象创作出来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各 有特色的龙和风的形象可以信手拈来。 龙凤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动 物,都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动物形 象。 没有想象就不会产生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幽默是一种美,一种智慧。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不仅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还能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使读者受到教益,得到美的满足。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幽默呢? 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幽默感,使新闻作品幽默起来。比如,晚报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1987年5月,张爱萍同志出国访问。途经开罗,参观苏伊士运河。午餐时,张爱萍同志要新华社记者给 相似文献
4.
对话,是新闻写作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它可使新闻人物的思想、作者的意愿自然流露于新闻作品之中,给人以亲切自然、瞻言见貌、绘形传神之感,是增强新闻可读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1983年3月28日《新民晚报》发表的一条消息,题目是“金山县一社员家里装上私人电话”。写的是金山县干巷公社龙湾大队专业户唐明华在家里装上私人电话的新鲜事。当记者对他进行电话采访时,记下了一段唐明华的答话。这段答话被记者写进新闻,结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篇新闻被收载到《全国短新闻选》里。 相似文献
5.
刘晖 《记者观察(上半月)》2020,(1):6-8
合作写作法已经被海外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在我国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把建构理论概念化为合作学习,并采用访谈法对一次新闻写作行为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合作写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作为白话文的一种,与古典文学一脉相承。新闻写作,尤其是文化和旅游等行业新闻写作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能为新闻写作锦上添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引用、化用古诗文,借鉴古典文学谋篇布局、材料选取、字句推敲等写作技巧,有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古典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应坚持准确、浅易、适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在我们的社会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时间、程度、范围、数量方面不确定的模糊词,如“以前”、“近来”、“淡”、“深”、“比较”、“基本上”、“若干”、“大概”、“有的”、“有时”、“三四十”等等词语;另一类是在一些具体语言环境中含量极大而显得模糊的词语,如“热情”、“冷淡”、“初步统计”等。 模糊语言在使用中有独特的修辞作用。首先,它具有极强的概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幽默笔法,是指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激发读者(听众、观众)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机智地暗示记者的思想倾向,启发人们思考。运用幽默笔法写出的新闻,我们姑且称之为幽默新闻。幽默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理性思维是相对于感性思维而言,它是一种更自觉地运用观察分析、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等方式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新闻写作中的理性思维包含记者自身对党的方针政策的领会,对分管行业现状、工作重点的明了;另外还要抓住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及在当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典型加以宣传,使新闻报道增强思想性、政策性、指导性。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记者功力的深浅。笔者结合多年来搞企业新 相似文献
10.
1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这说明,新闻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钉是钉,铆是铆,对事实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减小,否则与新闻是相悖相克的。 那么,在新闻写作中能不能运用夸张手法呢? 这,也是当前新闻工作者在探讨新闻写作技巧中,最有争议的话题。 但,事实胜于雄辨。1949年2月,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就有过这样的描写—— 相似文献
12.
对比在文学刨作、电影艺术中是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手法。比如,电影《人生》巧珍“结婚”这场戏,表面欢乐的气氛越是渲染得厉害,越是衬托出人物的悲痛心情。《高山下的花环》之所以能调动起人们心中的激情,其中不少也得力于那些今昔、明暗、悲喜交错的对比镜头。新闻写作是否也可借鉴呢?应该说是可以的。请看:合众国际社记者迈克尔·罗斯,去年3月发的一篇有关上海业余作曲者金苗岭的报道,全文不长,只有几百字,然而,记者始终在正反两面不同的文字色彩中来揭示人物的思想、作风与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一篇重要报道总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如果此报道能通过散文笔法的传播,效果往往较前者更为突出。首先,“散文式”新闻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比如《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4日六版一文《卡达尔同志在北京》:“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总书记……”这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达尔总书记。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时间,却用了“刚刚欢度完国庆……”。“国庆节”、“中秋节”谁也不会忘记,所以只要提到卡达尔,人们就会想起“……鲜… 相似文献
14.
15.
论文学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新闻事实的“衣裳”,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是事实和语言的结合体,如果光有鲜活的事实,没有精美的语言来表达,那无疑就逊色不少,也影响了事实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起来应铿锵悦耳,富于音乐感, 相似文献
16.
思维方式的变化可以使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从而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可以拓宽记者的思维空间,发掘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报道题材,采取更加灵活的写作方式,从而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发 相似文献
17.
18.
文学与新闻相通而不相同。散文属于文学范畴。关于散文的概念,一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除了韵文,都属散文。狭义的,仅指一种记叙抒情的文体。由于散文的概念,广义的太宽泛,狭义的又过于狭窄,因此,又有一种较为折中的分类——把游记、随笔、序跋、书简等统称为散文,使之名正言顺地与小说、诗歌、剧本等同列为文学的几种主要形式。 包括散文在内的文学与新闻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新闻以真实为生命。新闻写作要求用事实说话,做到真实、准确,但并不排斥用鲜明生动的写作手法来表现新闻的主题。实践证明,借鉴散文笔法对增强新闻稿件的知识性、可读性与趣味性,具有超乎寻常的作用。散文与新闻有着本质区别。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作家对社会观察、体验、感受基础上的主观想像和艺术加工。散文的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开放性和拓展性.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自此,"新闻散文化"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近年来,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艺术视角更广、表现手法更丰富的散文式新闻已逐渐被更多的新闻工作者和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