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成部分,其发生与发展浸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传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儒、释、道、佛和交感思维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于其它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涂传飞  杨华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2):13-13,15
采用文献综述法。从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性和连续性、兼容性和开放性、非宗教性和泛道德性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阐述。旨在更好地发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内涵与精华。  相似文献   

3.
民族体育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历史性的现象,体育文化形态是发展的,表现出连续性,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区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 传统文化,是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民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的精神风貌,风俗习惯、传统与道德、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等等,构成传统文化的特征。譬如所谓中国文化。即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及其发展所给予的巨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看传统文化与足球风格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足球风格的关系,探讨二者结合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足球风格与传统文化关联性的基础上,列举了巴西、德国、日本3国传统文化与足球风格融合的成功案例,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攻守平衡、"善守御"与快速反击打法、"柔弱胜刚强"与控制球打法3方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性格势必会深深烙刻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上。通过对中国神话"人兽共体"的外形、"重德尚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特点的分析,合理地阐释了中国传统体育存在仿生性、道德性和整体性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武术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审美上的"形神兼备",还是健身养生中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或者道德范畴的"崇尚武德"、"重义轻利"等,都体现了中华武术承栽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路径与逻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为一个文化体系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相对完整的演进历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路径主要表现为历史与时代的塑造、民族与地域的限定、阶层与性别的制约、隔离与传播的影响。从技术遗存与传承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正在逐步从经验导向向经验与科学并重过渡;从组织体系与发展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将从自发和松散向组织化和严密性迈进;从价值建构与影响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将从民俗和道德等层面向社会文化和经济等领域渗透。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中央电视台1983年-2007年二十五届春节文艺晚会节目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作为当今中国最具竟争力的主流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关注程度存在一定的缺失,在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方面表现不足;关注、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及传统体育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实现民族文化的回归与复兴,始终应该成为媒体尤其是中国主流媒体和全民族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田野考察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儒家"仁"的精神,对武术功法的产生和运用有重要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家功法练习中得以体现;佛家的"解脱"精神与少林武术融合,形成了"拳禅合一"的少林七十二艺;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法为点穴功法的产生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体多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族体育文化复兴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儒、道等传统文化母体及主体封闭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了主静尚柔、追求和谐的一体特性;在静柔的整体特性中又"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特点.表现为:兵、墨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粗犷文化与边缘开放的地理环境,使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勇猛刚健、旷迭放逸、强调竞争的文化特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原始宗教与巫文化的影响,具有图腾崇拜、神灵敬祭、玄秘精深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1.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电视传播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发展和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退缩闭守,与其传播中的电视缺位不无关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电视相合的特性进行梳理,提出应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电视营销,中国电视体育传媒界应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议程设置",建立公共体育栏目、频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体育礼仪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儒学视角对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具有独特性、遗传性、规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传统体育礼仪文化体现了礼、义、仁、恭敬谦让、中庸和谐的价值准绳,强调知行的道德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多维视角浅析二者的联系。如太极拳中的"阴阳""天人合一""和""气"等思想,体现了其修身养性的内涵;太极拳与书法艺术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太极拳传统导引吐纳术、经络学说等方面表现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养生思想内涵,进而指导人们修身养性、健身活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大道和人之成仁的道德品质。按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庸之道是人们涵养道德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被后世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养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是适中不偏和恰到好处之道;保持情绪平和、谨和五味、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标准、对练习火候的把握及涵养狭义道德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道德思想,儒家与道家是其重要两极,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太极拳无不受其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再加上太极拳家在运动实践中主动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理论方面的支撑太极拳以运动的形式和理念承载着传统德性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太极拳具有了“道义”拳、“仁义”拳和“道德”拳的自身痕迹。文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太极拳道德观的来源进行了分析,最后论述了太极拳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天地大道和人之成仁的道德品质。按照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遵循中庸之道是人们涵养道德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被后世广泛应用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传统养生体育。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庸不等同于折中主义,是适中不偏和恰到好处之道;保持情绪平和、谨和五味、劳逸适度的养生原则体现了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中庸之道对传统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身、调息、调心的标准、对练习火候的把握及涵养狭义道德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迁徙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文化交融的关系,文章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历史上族群迁徙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文章认为,族群迁徙对民族体育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促进了边缘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二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多元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三是族群迁徙对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文化流播性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不同角度谈起,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研究方法及文化学的相关知识,主要就研究的开展路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核心概念的厘定,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及现代思考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四个主要表现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并总结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对武术的理论、道德、技能及未来发展道路的影响,以期为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特色,凸显武术的文化特征,把握武术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