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兰 《求学》2023,(14):36-37
<正>每次听到别人对我的大学的赞誉,我都想感谢那个在高三阶段努力奋斗的自己。步入高三,老师让我们写下目标大学。我用笔写下陕西师范大学,却不知道轻轻松松写下的这几笔,需要我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让这所大学进入自己的人生履历。可能对于一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而言,考上一所“211工程”大学不算什么,但在我们这种普通高中里,能考进名校的学生屈指可数。在我写下目标大学时,我甚至害怕别人嘲笑我。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我的成绩在校内不算很好,它只能让我进入一所普通“一本”大学甚至是“二本”大学。  相似文献   

2.
伤心的高度     
我最大的特点是个子高。如果你到我们班来,看见一个“傻大个”女生,那一定是我。有人很羡慕我长得高,觉得很好,要不然,怎么有人不惜巨资去买“增高剂”、“增长素”呢!但我觉得个子高,一点也不好,那是个让我伤心的高度,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一到课间,歌声、笛声回荡在校园上空,那是学校在组织文艺排演。我们二胡组就有一个节目。大家排练41了一个多月,虽然很辛苦,但是一想到演出我心里就甜甜的,因为我能展示自己的才华了。可是机会与我擦肩而过———因为个子高。至今老师的那句话仍让我刻骨铭心:“朱慧慧,老师知道你很想参…  相似文献   

3.
张静是天津一位25岁的未婚女孩,只因容貌丑陋,去用人单位面试千次竟无一成功,张静向社会呼吁说:“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生存下去。”在媒体的帮助下,张静虽然在一家养老院找到了护理员的工作,但容貌带给她的困扰依然存在。今年9月,她在无奈之下做了整容手术。虽然整容让张静告别容貌带给自己的困扰,但张静面试千次竟无一成功和无奈整容带给我们的思索和争论却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4.
郑力红 《湖南教育》2011,(12):55-55
我时常想起小时候每周一次的“学农”课。它让我刻骨铭心,受益终身。我是1975年上的小学,母校是湘乡县城关镇朝阳学校。我虽然没赶上“上山下乡”,但每周六下午的“学农”课也让我“好好地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二年级的时候,活儿轻松,无非是在学校花园里除除草,浇浇水,或者搞搞卫生。  相似文献   

5.
你可别误会,爸爸不是让我去当童工。这个“上班”是上美术班、电脑班、书法班……的简称。每个星期天上午是我去书法班“服刑”的日子,爸爸每次都亲自“押送”我去,还老是站在我们教室的窗户边上“监视”我,而我们那个身材似人参的老师又偏偏让我坐在窗户边上。每次上课时,我注意力稍不集中,我那位“看守”爸爸就会轻轻敲窗子示警。如果“警报”响了5次以上,回家后我就得挨筷子了——我爸爸打我的时候就用筷子。虽然他是轻轻地敲窗子,但敲了几次,我们那位“人参”老师看不过去了,就让我爸爸坐在了我旁边的空位子上。我爸爸也不客…  相似文献   

6.
蔡明 《江苏教育》2011,(11):10-11
我34岁即成为苏州市地理名师。36岁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40岁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虽然这些“名头”都不是自己所倾心追求的,我只是为了享受心灵的快乐才努力与奋斗的。但这些帽子确实戴在了我头上,而且让我有一种被深深“套牢”的感觉。成了名师,就需要承担一份义务和责任,因此到处开讲座、做报告、发言、评课、开课就成了家常便饭,虽然都有回报,但我并不快乐。我一直担忧,再好的经验在重复了千遍之后也会苍白而无趣的。  相似文献   

7.
学会“让”     
春节联欢晚会上,冯巩的小品《让一让,生活更美好》让多少人笑疼了肚皮?又让多少人从中受到启迪?这都无从查考。但“让”从此就渗透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了。我曾是享誉全家的“小霸王”,显赫一时。父母为我实行“一条龙”服务,吃依我而定,穿以我为准,玩让我选择。自从看了这个小品,老爸一点即通,立刻与老妈“密谋”。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看来“王位”岌岌可危了!!!果然,老爸笑眯眯的、亲切而又略显严肃地说:“儿子,以后凡事你要让让我们喽!”我心一急,刚要反驳,只见老爸看着我,一副铁定执行的样子,我虽然心里不痛快,但嘴里还是说:“让就让,谁怕…  相似文献   

8.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天生一股特殊的文人气质。不知迷死多少女人。某天,一个女子来敲他的门,她说:“让我作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相似文献   

9.
我要当兵     
“我要当兵!”当我依依惜别军训时,心中已萌发了这个愿望。因为我喜欢那身军装,喜欢军人那铁的纪律。刚参加军训时,同学们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但很快,那铁的纪律,严格的训练,终于使我们明白:军训无儿戏。有时,教官让我们练立正,一站就是半小时,腿麻了都不敢动;有时,整个半天都是队列训练,虽然大家觉得单调,但我们开始懂得,军训,就是培养毅力、磨练意志。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训练时也就不怕苦了。一声声威严的口令,一个个整齐的动作,一首首激昂的歌曲,无不使我们振奋。然而,让我真正理解军训的,是我们的教官。教官的模…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个时期,对于教师是否应搞教科研的问题,在我刊上展开了一场争论。虽然这场争论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但在现实中却并非如此;虽然这场争论还未充分展开,但已体现了我刊读者和作者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一贯作风。因版面所限,这场争论到此为止。让我们另辟“战场”吧。当然,“战场规则”不变:各抒己见,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1.
臧婧蕾  肖兰 《教师》2015,(8):112
笔者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了高职院校工作,一学期后开始担任班主任.面对这些十几岁的学生,虽然他们表面上称我为“老师”,但私下却坚决认为我是他们的“同龄人”.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我们,并让他们配合做好班主任工作是值得我们青年教师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生拍卖会     
前不久,我校开展了一年一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虽然我班在体育项目上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由于纪律好,通讯稿量多质好,保洁区卫生好而获得了“精神文明奖”,这让我和孩子们都异常高兴。我告诉孩子们,这张奖状属于每一个人。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们班的自律小组组长——希贤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3.
独一无二     
我并不知道幼年的达·芬奇到底画了多少只鸡蛋,但我却一直记得他的老师对他说的话。所以,我很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两种完全一样的东西;所以,虽然眼下的“克隆人”闹得满城风雨,我们也还是不必太过担心;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想要得到一件独一无二的东西非但不是什么难事,简直就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这么一说倒真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这其中“独一无二”的份量,未免让人觉得有些“不能承受之轻”了。所以,我说的独一无二并不在于事物的形式,而是深入到它们的灵魂。正如一株老参必然吸收了天地精华,一幅传世之作也必然将同…  相似文献   

14.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虽然我们现在面临着新课程改革,但我认为,“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易蓉 《教师博览》2007,(8):34-35
我喜欢数学。虽然大学二年级之后就和它没有什么缘,如今又彻底“从文”,但提起数学,总是会让我从心底里冒出一股子乐歪歪的感觉来。  相似文献   

16.
“谁打你,你就打他”这种教育方式正在被为数不少的家长所应用。但仔细分析一下,虽然同持一种观点,他们的出发点却不一样。有的家长是溺爱孩子,不愿让孩子吃亏,所以让孩子狠狠还击。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将来的社会,科技发达,竞争激烈,不能让孩子从小就畏畏缩缩,必须有冲劲。我认为,溺爱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霸王显然是不可取的,但同样,整天挥动拳头也不代表有竞争意识。将来社会虽是高度发达,对人才要求甚高,但同样也是文明的社会、法制的社会。我6岁的女儿被邻居的孩子打了,她说:“你这样不文明,要向我赔礼道歉。”并…  相似文献   

17.
一天,上帝酒足饭饱之后,突发奇想:“假如让现在世界上每一种生存者再活一次,他们会怎样选择呢?”于是,上帝授意给世间众生发一份答卷,让大家填写。答卷收回后,令上帝大吃一惊,请看他们各自的回答——猫:“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做一只老鼠。我偷吃主人一条鱼,会被主人打个半死。而老鼠呢,可以在厨房翻箱倒柜,大吃大喝,人们对它也无可奈何。”鼠:“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要当一只猫。吃皇粮,拿官饷,从生到死由主人供养,时不时还有我们的同类给他送鱼馈虾,很自在。”猪:“假如让我再活一次,我愿做一头牛。生活虽然苦点,…  相似文献   

18.
昨天晚上,又一次点击进入UC“cersp”在线研讨小学数学房间。一杯咖啡、一支鲜花,虽然只是“画饼充饥”,却也让我感觉到主人们浓浓的热情;一些青年教师的原唱歌声,虽然不那么专业,可是,足以让我沐浴在青春的活力和蓬勃向上的激情之中。  相似文献   

19.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有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求知欲极差和精神不稳定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培智班的美术老师,曾深深地感到痛苦:不管我的课前准备多么充分,教学结果总是令人失望;不管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卖力,学生都不会积极响应;不管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我如何指导,结果出来的作业总是“四不像”。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虽然不是针对特殊教育的,但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也是我们需要的。既然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注重教学结果的思想让教者和学者都那么痛苦,也许一堂让学生喜欢的课就能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20.
爸爸妈妈突然决定让我一个人去参加第二届“希望杯”文学童星夏令营活动,这使我感到很意外———从小到大,我还从未有过离开父母单独生活的经历呢,一下子要让我在没有家人照顾的情况下生活好几天,真有些不可思议。但转念一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正是我所向往的吗?天上掉下了甜馅饼,怎能不去咬一口?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了,并给自己鼓气:不就是学做一回“小大人”吗?8月12日清晨,我们去素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美称的苏州游玩。从住处到我们要乘坐的大巴之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加上还要整队,把背着两个包的我累得“腰酸背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