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至上是人类法治发展进程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现实需要;是法治社会中协调各种利益的需要;是维护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虐猫事件反映出人们道德观念上对于动物保护的关注,突显出法律调整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空白,而该事件背后的“网络力量”,更引发了对于法律与道德界限的再思考。法治社会的法律需要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精神,法律规范需要反映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法治社会必须崇尚法律权威,以法律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力量,这才是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3.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冯琳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4):117-120
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我们一直在践行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诺言,建设法治国家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法律思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思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广大民众的法律思维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浩 《职业技术》2006,(20):107-108
法律是法治的必须,但是,有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不符合法治精神和原则的法律是无法实现法治的。法治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教育,法律教育不能代替法治教育。改进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教育,就应该从法律教育转向法治教育,就要改变法律教育目的在于守法的片面认识,着眼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着眼大学生承担的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6.
徐浩 《职业技术》2006,(10):107-108
法律是法治的必须,但是,有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不符合法治精神和原则的法律是无法实现法治的.法治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教育,法律教育不能代替法治教育.改进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教育,就应该从法律教育转向法治教育,就要改变法律教育目的在于守法的片面认识,着眼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着眼大学生承担的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教育是法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法律信仰的内涵以及对军校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认为对军校大学生进行法律信仰教育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更是建立法治军队的需要。通过培养军校大学生的法律人格和法律价值观,树立法律信仰,使之成为能够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具有法律素质的现代军人。  相似文献   

8.
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偏向惩罚,而法治本身则属于一种较为理性的办事原则,它与强调法律的执行不同.如果想从法律制度中追寻社会法治,就需要搞清楚两者的涵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于此点,本文首先对法律制度与法治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从法律制度中追寻社会法治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小康社会应是法治社会,没有法治就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要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必须适应小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桂红 《天中学刊》2004,19(6):29-31
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现代的法治社会,不仅需要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还需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吹响了走向法治之路的号角,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是一国法治实现的标志之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并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群体的聚合,而是否具有法律精神内涵是判断社会中是否出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键标准。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法律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依法治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价值。本文从考察我国法律职业群体的法律信仰现状,以说明法律信仰的培育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法律精神是国家的主流精神之一。在法治国家里,社会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坚实屏障。虽然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法律可否被信仰之争,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法律正在经历着一场空前的革命,建设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认识到法律精神与中国精神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相通性,应当把对法律的信仰寓于民情的权威之中,以此来塑造国人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对于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而良好的法治环境又是以道德价值为判断标准的。法律是否能够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是否建立于优良的道德价值基础之上。可见,法律伦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普遍的法律信仰。当前在人们普遍认可法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可能会盲目地走入另一误区,即将法律当作医治社会百病的良方,幻想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法治,这种思想倾向会成为培养人们法律信仰的一个严重的障碍性因素。因此,向教育对象灌输“法治是需要代价的”这一思想,是法治教育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法律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不仅需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普法的质量,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我国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存在阶段性、理性与非理性交织、法律风险与法律危机的并存与转化等特点;本文从法律危机的角度,把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分为三类:法律心理危机、法律信仰危机、法律执法者的法律执法危机;提出应对与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法律危机主要对策和措施,包括大力加强实效性的全民法治宣传与教育、完善群体行为和政府人员两个层面法治行为规范、建立和完善行政强制行为的制约机制、大力建设和发展法治社会大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来看,法治理念的根本仍是其具有的确定性。但不可否认法律正与社会及其他社会子系统共同进化。单纯依靠法律人的解释与推理并不足以让法律自行适用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更是存在其特有的难度。因此,面对社会现状的变化法律的成长,法律人需要更加宽广的眼界和更加从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的法律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现代化的法律文化的构建应该通过分析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的特征,以法治为目标,以增强法律意识为核心,以农村法律文化的构造为重点来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9.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主要的法律渊源.在我国以成文法为唯一法源的国家中,要建构法治社会,也需要判例制度来弥补立法空缺,填补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20.
论法律至上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即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的灵魂,它不但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根本标志,而且是法治的首要条件。法律至上源于市场需要,无论是在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还是维护社会需要方面,都离不开法律的权威性。在我国,强调法律至上与加强党的领导是有机统一的,并不互相矛盾。要确立和实现法律至上,必须完善法律权威的规定,切实保障审判独立,以及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