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叙事     
<正>我出生在教师之家,父亲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他热爱他的工作胜于一切。为此他把所有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他那些全校"闻名"的学生。在我考学时竟然自作主张把我的志愿改成了师范。由于性格腼腆,我自认为不适合做教师,所以当时很不情愿,也很窝心。回想起参加工作之初,是在爸爸的鼓励、教导下,在无数张渴求知识的笑脸的感召下,我逐渐意识到教书育人这份职业的崇高与伟大,也深深感受到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记得那时父亲常  相似文献   

2.
一个良好的班级,需要师生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教师与幼儿之间缺少沟通,就会造成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疏远,也同时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和谐。其实幼儿是很希望与教师进行沟通,在相互沟通的时候,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对他的在乎,让幼儿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一种被充分的接纳感,并且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喜欢、关心和在乎,从而得到一种愉快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有人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精心照料我们,让我们可以茁壮成长;还有人把老师比作一部永远不停工作的机器;而我却把老师做枝红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老师默默无闻地传知识给我们,带我们到知识的海洋里邀游。而我的老师,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两奇一特”:名字奇,服装奇,说话特别。  相似文献   

4.
爱,无私奉献的前奏.偏爱学生,独钟教育,构成吴老师写就自己辉煌人生的起点.为此.吴老师奉献了一个教师的全部心血.1989年9月,当机械科把轻机8901班班主任工作交给吴老师时.这位年近花甲的高级讲师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从此,他在自己人生的这一崭新的领域里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吴老师究竟做了多少工作.付出了多少心  相似文献   

5.
《不做教书匠》被称作是“全国第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书”、“全国第一本为学校管理而作的入岗培训书”,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管建刚老师强烈的责任感,感受到他对民族、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无限的忧患,对年轻教师无限的希望……他针对教育现状和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与青年教师聊人生、谈教育,讲述了一个个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的鲜活;  相似文献   

6.
县教育局举行的教师自然减员补员转正考试结束了,代课教师李玉仙虽然哑子吃汤丸——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考得不错,但一想到丈夫的为人处事,心里就凉了半截。李玉仙的丈夫吴永刚是镇上杜坪小学唯一的苗族老师。他脾气古怪,说话粗鲁,对于不顺眼的事,不仅懒得做,而且还要讲风凉话呢。别的不说,就说去年县教育局唐副局长的老爹逝世那回吧!大概是副局长的爱人侯老师也在吴永刚所在的杜坪小学教书的缘故,全校老师对唐副局长一家的感情就格外深厚。那几天,老师们万分悲痛,再多人上课都没心思了。男老师忙着把学校的凳子和桌子搬到唐副局长家里去,帮助打天棚,设灵堂;女老师忙着上街扯布,买纸,扎花圈,做祭幛,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吴永刚只  相似文献   

7.
曹昭全 《上海教育》2008,(17):52-53
光阴荏苒,我的教龄已有16年,而自己刚刚转身由学生变成为万千教师一员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昨天。那时,每当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我就怀疑自己不适合做一名为学生咀嚼已有知识的教师,即使工作有困难也不主动和曾经是模范教师的父亲谈论。倒是父亲很热情地翻看我的备课本,偶尔讲讲他的经验。他虽然退休了,话语中仍然饱含激情,  相似文献   

8.
也许各位老师还记得自己小时 候用的美术课本,小小的,方方的,大部分内容都有制作步骤图,找到材料打开就可以照着做。那时美术在乡下小学普遍是"被遗忘的角落",上课时老师也不太管,我们就聚在一起玩做好的作品。在玩的过程中,也看见别人做得好的地方,自己再补补画画,慢慢地也做出了样子。虽然那时没学到多少,但由于老师的不干预,我们就在那种不完满课堂土壤中,滋长了自己对美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儿时爸爸是我的偶像.他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字写得漂亮,会用普通话给我讲故事.一个遥远的梦想开始在我心中萌动——我长大也要当一名语文老师. 19岁那年,我如愿以偿.在新教师培训会上,第一次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他幽默的语言、扎实的训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高超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艺术."做一名像于老师那样的语文教师!"我开始行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相似文献   

10.
彭傲霜 《湖南教育》2002,(12):20-20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个叫阿辽沙的学生,怎么也弄不懂植物是怎样吸收营养、怎样呼吸的,他的生物老师因此常常刺激他。“你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明白,你还能干什么呢?”这个学生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后来,他连最基本的知识也觉得复杂了。一天,生物老师又当着全班同学说:我们种的栗树就要长幼芽了,过几天,我们全班都去观察。如果那时阿辽沙还说不出别人都明白的东西,那就毫无希望了。几天后,生物老师和同学们来到了栽着小栗树的地方,可令大家目瞪口呆的是,树上的幼芽全被剥光…  相似文献   

11.
A 贼 交头接耳。 趁老师写字的工夫,他便海阔天空了起来:政治课时事论坛,语文课武打精品,英语课国际巨星,历史课三国点评。他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老师一回头,“说时迟,那时快”,他早已收口,眼盯书本,即刻,便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狗刨开来,进入了如幻如痴的境界。但毕竟做贼心虚,“遨游”之  相似文献   

12.
1997年,郝成义是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计算机教研室的主任,与在校的其它老师一样,他不用天天坐班,想得最多的事儿就是读书、发表文章、做研究,即使到新疆给学生授课,一学期也仅仅集中在一周的时间,"那时的日子非常轻松".直到有一天院领导找到郝成义,从此他的轻松日子就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13.
重礼     
“什么?吴老师出院了?”接完高中同学谢宏的电话,我心里有点不安了。吴老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听说他生病住院后,我就一直想去看他,可一天拖一天,直到吴老师出院了我还没去呢!打听到吴老师新家的地址后,我决定晚上前去看望他。  相似文献   

14.
黄莉 《教育艺术》2006,(10):8-9
都说教师做的是良心活儿.此话一点不假.尤其是幼儿教师,幼儿园里没有应试教育的指挥,对孩子的知识量没有硬性的规定。怎么学?学多少?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老师。幼儿园三年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将对幼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难以量化的.即使教师进行错误的引导,这种影响也不会很快表现出来。在多年的教学历程中,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6.
前段日子,我到某小学调研,巧遇我教初中时的一位学生——现在应该叫她吴老师。那时,我教生物.她是班里的生物课代表。课余,交流教学体会时,吴老师直言不讳地说:“我最烦五(3)的崔同学,他总是问个不停,课堂上就他爱提问题,干扰我的思路,影响教学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一、旧的授课形式 1、教师的思想观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新的课程改革之前,我们老师从一年级到高中、高中毕业到大学毕业,所受的教育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东西(包括教材、教学内容、上课形式等),一成不变,经历了几十年的反复重复。教师教学生到毕业。上了大学,毕业回去当老师,教的也是这一些,教师讲什么,学生做什么,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统治者。教师说一,学生不能说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他输灌的知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死的(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教材知识)。  相似文献   

18.
陈必辉 《师道》2003,(7):59
甄老师得罪了领导,贾领导怀恨在心,要修理修理他,但苦于找不到甄老师的不是,于是找来他的心腹牛老师,吩咐他如此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牛老师终于收集到了甄老师的十大“罪状”,罗列如下:1.没有教养。他的一个同事抱怨教书待遇低,说做老师没出息。甄老师会像吵架一样跟他辩论,凶巴巴的。2.性格软弱。男人是不流眼泪的,而他在看张艺谋的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的时候,几乎痛哭流涕。3.不珍惜“革命的本钱”。他的妻子时常抱怨他做起工作来既不要家也不要命。一次胃病,打了针以后,医生给他开假条,他却往口袋里一塞,就…  相似文献   

19.
英伦遇校友     
初到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令我惊讶的是,在英格兰东北部这个不算很大的城市,华人约占全市27万人口的千分之五;更令我欣喜的是,就在我从事研究工作的纽卡斯尔大学,竟然遇到了多位清华校友!年纪最长的是吴用舒博士,他是“文革”前清华力学系的研究生。本来在国外,人们熟悉后即使对导师、上级也都直呼其名,但他乡遇校友,格外亲切,出于敬重,大家仍按照国内的习惯称他“吴老师”。吴老师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被选入清华力学研究班学习。那时这个班中的学生均为各校的尖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和现在仍在清华力学系工作的杜庆华…  相似文献   

20.
<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有幸欣赏了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一课,吴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创造和使用,让课堂"智趣"飞扬。一、整体构建,数学课堂充满"知趣"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吴老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扣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