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涛 《现代语文》2003,(6):18-18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中,"以"字作虚词的用法繁多,介词和连词是常见的两种用法,但这两种用法很容易混淆。介词和连词的定义、"以"字前是否有附加成分、"以"字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字的位置、句子的对称性是区分两种用法的五个要点,辨别介词"以"和连词"以"的用法时,只有将其联系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上古阶段的某些特征,在语言研究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对《国语》中“以”的用法进行了究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总结出辨识动词、介词、连词“以”的几种方法,为研究“以”的发展演变提供点儿原始语料。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孔杏格同志于199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高师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三年的函授学习中,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古代汉语中字词句的用法。目前,在保定三中从事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显著,她所任教的班级1999年高考语文成绩位居保定市区第一。现行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比重较大,对文言虚词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文言文中虚词用法非常灵活,不易掌握,而高中课本对一个虚词的多种用法分类不清,注释过于简单,分析不够系统,无论从“教”还是从“学…  相似文献   

5.
“以”做介词可以不必记“以”的用法有多少情况,而从“以”所带的宾语的性质去掌握。否则。即使当时能记住,时间一长,又忘了。这样只须记住一句话便可牢记“以”字在什么情况下作介词。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以“的两种虚词用法进行分析和辨别,“以“用作介词可以介绍动作、行为所用的工作或凭借的事物.“以“用作连词连接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时间上是一前一后的,或者后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通常是前一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言词"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词之一,"然"的用法和词性都比较复杂,对"然"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  相似文献   

10.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11.
描述英语介词OF某些较为特殊和较为麻烦的用法,并且配有实用的例在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行”字在文言文中的副词和连词两种两种用法,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引申关系,对某些读本中“行”的注解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13.
秦振良 《新读写》2011,(11):40-43
“之”常用作代词、助词,也用作动词。 1.代词的辨析 “之”在动词和介词的后面,用作代词。 (1)可代人,也可代物、代事;可代单数,也可代复数。译为“他(她、它)们”,或“这件事、”“这些事”等。  相似文献   

14.
"和"作为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主要作为介词和连词使用。作为虚词的"和"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和"之本义应为"唱和","和"由动词发展为介词,由动词发展为"连带"意义,进而发展为连词,其间经历了两次语法化。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词汇不够丰富,各类词的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词的兼类现象,即某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性质。这和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常有兼类现象的词是“以”、“乃”、“而”、“之”、“焉”、“然”等。鉴别某个词的类别,一要看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二要看它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中文言文学习,虚词是其中重要内容。本文列举分析虚词"与"的用法和意义,同时对高中生较难掌握的该词的介词和连词的用法的区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古汉语中.“之”既可作动词,又可作代词和助词.仔细辨析作为助词的“之”.可将其归入以下六种用法。  相似文献   

18.
19.
苏继英 《中学文科》2007,(12):142-142
“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也是高考“出场率”极高的一个虚词。鉴于此.每遇到它,教师都要强调它的用法,学生也把它作为一个重点来掌握。尽管如此,不少学生仍感困惑:“以”的用法耳熟能详,但在具体语境中,它究竟属于哪一种,却很难分辨,往往因把握不准而屡屡失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据统计从1995~2003 年八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考查中,对“以”的考查就出现过六次,所以准确地区分文言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