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言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拟人"与"移就"这两种修辞手法混淆。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区分这两种修辞手法呢?  相似文献   

2.
提起“入市”。人们心里总觉得有点象旧社会。可市场经济一搞起来,劳动力就是商品,各地的劳务市场应运而生,越搞越红火,不少人都上赶着去那儿把自己“卖”出去呢!不过这种买卖一点也没有过去我们感到的悲惨,反而有许多壮观。 坐落在北京月坛公园内的西城劳务市场,就经常可以让人看到不少新景象。  相似文献   

3.
儿子已是三年级的大孩子了,却依然调皮捣乱,疯疯颠颠地爱搞恶作剧。在家里,总是闹得鸡犬不宁;在学校,老师也是隔三差五地叫我去数落他种种顽皮“行径”。每每遇此,我便忍不住狠狠打他一顿屁股,教训一番,而当场他都表示悔过,言明不再重犯。但事过境迁,  相似文献   

4.
不同国家的人们过"生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generally speaking),美国人很少举行生日庆祝会(birthday party),但他们对小孩的生日却特别重视,要一直搞到11~12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送礼多少一般与关系的亲疏远近相关,关系越好,礼就送得越重。而西方人却不以礼物的轻重来衡量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美国人也遵循送礼的习惯,但他们非常忌讳送过重的礼物。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人不看中礼品本身的价值,而且法律禁止送礼过重。除了节假日外,到美国人家里做客一般不需带任何礼物。但如果真要带的话,美国人最喜欢的礼物莫过于客人从家乡带去的土特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送礼多少一般与关系的亲疏远近相关,关系越好。礼就送得越重。而西方人却不以礼物的轻重来衡量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美国人也遵循送礼的习惯,但他们非常忌讳送过重的礼物。这主要是因为美国人不看中礼品本身的价值,而且法律禁止送礼过重。除了节假日外,到美国人家里做客一般不需带任何礼物。但如果真要带的话,美国人最喜欢的礼物莫过于客人从家乡带去的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和名酒等,  相似文献   

7.
德国公司裁员的方式,总是让我搞不懂。裁员无论对于员工和公司,都是件心痛的事,非到万不得已,公司一般不用这无奈之举。所以大公司的裁员举动,都会引来媒体的一番报道。  相似文献   

8.
“习惯”     
“娜达莎,你的姐姐为什么突然变卦,不愿嫁给格洛诺夫老师了?”“因为我姐赴约时迟到了一刻钟,格洛诺夫老师竟要叫爸妈写请假条。”  相似文献   

9.
“习惯”     
一阵苦口婆心的训斥过后,又一个老师气冲冲地走出我们班。面对这个“全校闻名”的班级,她气愤,失望,又无可奈何。班里的学生对此毫不羞愧,也没有反省的意识,只是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老师,喝杯凉茶,祛祛火。”同学们都笑了。接着,教室里又是一阵喧闹。  相似文献   

10.
【文题】有人请魔术大师表演移山,让他把左边的山移到右边去。大师先在山的右边坐了一会儿,随后又到山的左边坐了一会儿。然后说:“我移好了。”众人不解,大师说:“我移动不了山,但可以移动自己,我认为我达到了目标。”有时,在自己的目标无法达到的情况下,随时调整一下,这也是一种成功。请以“移山与移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这是一则颇有意味的话题作文材料,它能引发人的许多思考,比如目标的现实可行性,比如实现理想的自身条件的许可性,比如社会进程中该如何估计和谋…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移人”说以艺术的情感力量为出发点,阐扬艺术对人的审美、教化作用,以期通过艺术审美培养优美的趣味,从而“无所为而为”,实现生活的艺术化,并达到改革社会组织,改变人民精神面貌的目的。他对艺术审美教育善恶二分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游戏与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长期以来,游戏往往只是作为推进教育的手段,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种活动方式。“游戏人”理论则认为人人都喜欢游戏且生活在游戏之中.人人都是“游戏者”。在这种理论观照下,我们可以宣称:课程即游戏。  相似文献   

13.
习惯“请假”尤晓游打单身的日子里,真是无牵无挂──想到哪就去哪,愿何时归就何时回,办公室里有妻小的同事,出差有事不能“准点”回家,总不忘设法同家里打个招呼,我笑他们这是向领导“请假”。在结婚有了小家之初,我仍保持看那种“天马行空,来去自由”的习惯,轻...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教学研究》1985年第2期《趣味数学题》中的第五题“移动火柴棍”,是一道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题目。  相似文献   

15.
“禾”是稻谷类植物的总称。其读音在各种潮汕方言字典中都是“hua~5”与“da~5”两音并注。但在语言实践上,“da~5”这一音读现在已处于绝对压倒优势。学  相似文献   

16.
“移就”与“拈连”、“拟人”是三种积极的修辞格,由于三者有相同之处,使用中极易混淆,故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辨异。 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格,各修辞著作有的把它归在“比拟”里,作“比拟”的一个小类,有的单独立为一格。具体处理有不同,但是对于什么是拟人,看法却基本一致。所谓“拟人”,就是用人具有的特性写人以外的有生物、无生物或抽象概念,又称“人格化”。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语文教材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按照“分段侧重,整体训练”的原则呈现于每册教材的开篇,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语文习惯培养的内容。如何用好“习惯篇”教学,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于江波 《文教资料》2014,(33):110-111
"人本"育人是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人文精"贯穿教育的始终,并融入自信教育、自主教育和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元朝是东西方大交流的时代,蒙古人的征战以及蒙古四大汗国的建立,使得东西方在蒙古人建立的秩序下开始互相了解,这也是西方人“发现”中国人的时代。当时的教皇、国王派出了正式的使节,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的商人也陆续前来中国经商,使得当时中国的很多信息被传到了欧洲,逐渐勾勒出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初步认知体系,形成了西方人的“中国观”。元朝时西方人的“中国观”依旧包含了此前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他们很多论述还是用一种传奇故事的方法来阐述;但随着他们对中国认识的深入,欧洲人在对比自身不足的情况下,对中国还是有了一些客观的认识,甚至有些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这连中国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伴随着马克思世界观、历史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成熟。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活动首先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然后才深入到其他领域。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观有不同的阐述,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理解存在较大的争论;而且,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探讨,也经历了从“解读经典”向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化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