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陷阱的含意是众所周知的,即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的片面性.如果移植到数学教学中来,那么初中数学学习中也就大量存在着种种"陷阱".这些数学知  相似文献   

2.
陷阱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的片面性.数学设"陷"是针对学生由于对某些数学概念、定理等方面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而表现在推理、判断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上的失误等现象,有的放矢地选编出一些带有迷惑性的题目,布设"陷阱".数学设"陷",暴露学生认知中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促其反思、剖析、矫正.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有陷阱,数学中也有"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既有数学史上的老"陷阱",又有教师根据学生认知上的片面性或思维缺陷而设置的,以暴露学生错误的新"陷阱".学生之所以落人教师所没的"陷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双基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缺乏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巧没陷阱,则可以让学生在"落人"与"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在"滚、爬、摔、打"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扩展视野,完善认知结构,继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现结合教学上的一些体会,淡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堂中的"陷阱"设计,是教师呈现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些带有悬念或破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进预设的"陷阱"里。一、设置悬念,为新知学习埋下伏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所认识、所熟悉的教学材料中设置悬念,通过恰当的启发、诱导,改变学生原来固有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说到"陷阱",人们常常会"谈虎色变".因为"陷阱"在人们的思想中,已不仅仅指的是为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坑,更多的是指让人上当受骗的圈套.如果设置陷阱的人换了,设置的目的也变了,它还可怕吗?其实,课堂中就有这样的"陷阱",它已不是害人的圈套,而是育人的计策和手段,凝聚着老师们的智慧和关爱.这样的"陷阱",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6.
<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因此容易误入人们常说的"陷阱".为帮助学生避免此类情形,本文对常见的"陷阱"作一探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尝误"策略即尝试错误策略.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出错或设计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由于心理反差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注意,教师再抓住这一契机实现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目标的策略.利用尝误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学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进行数学的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既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的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它在数学思维过程乃至整个数学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提出,是对数学"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指人以质疑索解的态度审视数学这门学科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既是一种叛逆思维习惯,也是一种洞见古今的批判精神.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提出问题的途径很多,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生反映数学很难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数学题目中"陷阱"太多,这个要考虑,那点要想到,稍不留心,就会做错,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就丧失了信心.所以,搞清数学教学中"陷阱"的来源很重要,因为这些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所谓"陷阱",其实是不难区分的.以下是笔者对平时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陷阱"问题简单归类,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体验"是指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本身或相关内容所产生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情感共振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则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产生真切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的经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在<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中则表述为: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从而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呢?以下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分析,谈一些我们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陷阱”的含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 一般意义上讲,“陷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知不党地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的片面性。纵观数学史,可以说,数学的发展是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数学研究曾经陷入过无数个“陷阱”而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数学学习中存在着很多精心设置的"陷阱",为了避免学生落入"陷阱"或帮助他们从"陷阱"中走出来,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设置"陷阱",从而让学生擦亮眼睛,快速识别"陷阱",尽快走出"陷阱".  相似文献   

13.
一“、陷阱”的含义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一般意义上讲,“陷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的一种认识的片面性。纵观数学史,可以说,数学的发展是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数学研究者曾经陷入过无数个“陷阱”而不断进步。1.从认知角度讲,设置“陷阱”可以诱发、暴露学生认知中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有助于教师及时捕捉、弄清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便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教学过程、方法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消除学生认知中错误、片面的观点,使之转化为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和方法。2.从思维角度讲,针对学生某些…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有诸多论述.概括起来,大多数是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的.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对数学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方法是指数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策略等.在高考中,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课堂中的陷阱设计,是教师呈现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陷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进预设的陷阱里,不但能让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空间、自由思考的余地,还能有效地激活数学课堂。一、用活教材,巧设陷阱——探究发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在学生所认识、所熟悉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尽管练得很多但仍屡屡出错。如何在教学中巧设陷阱,巧妙地在新知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需要探究的学习情景中,使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使他们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和获取有益经验,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从"陷阱"存在的背景及"陷阱"教学的作用、数学"陷阱"的题目类型、"陷阱"的设置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提出数学问题是训练数学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会提出数学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在教学中,产生数学问题通常可用"四字诀":象、元、算、形。"象"是指将已认识的对象进行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元"是指将已认识的元素个数进行变化,产生新的问题,乃至一般化的问题;"算"主要是指将已认识的四则运算进行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形"是指将已有"数"的问题转化为图形、图像、图表、实际场景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考数学试题大多灵活多样,命题者往往故意设置一些"陷阱"等着同学们掉进去"陷阱题"与常规题不同,它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同学们在解题时如果考虑不周,稍不留意就会出错.下面罗列了考试中最常出现、同学们最易答错的四类"陷阱题".一、因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掉入"陷阱"由于数学概念都很抽象,同学们如果只了解其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在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利用数学特有的语言或符号,在口头上及时与同学、老师进行语言沟通的能力.它不仅是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数学课堂开放式交流的重要保障.本文谈谈对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认识.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误区(一)数学教师的认识误区1、"无关"说这种说法误认为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是文科老师的事情,特别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与数学教师"无关".数学老师只要一心一意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行.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这里的"亲历",一方面是指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一方面是指学生在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塑造、培养自身人格,‘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并使教学逐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