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汉语修辞中的显性和潜性理论存在着一定渊源,可从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的类推机制、语言的经济机制和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角度进行解读,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分显性和潜性,是一种方法论原则。这一区分具有广泛性和相对性。它适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王希杰建构了“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他认为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存在有“潜性”和“显性”语言现象,并在唯物辩证法的统观之下优选演绎法兼用归纳法作为其这一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他的这一语言理论源于他对“四个世界”的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独特感受。“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代表了语言学理论的新突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时态的现代汉语和现代韩语中,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等在显性话语与潜性话语的表现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由此预测汉语潜性语言的显性化将如何进行的时候,在其可能方向及规律等方面会得帮助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刘倩忠  王婷 《文教资料》2010,(18):134-136
潜性显性化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网络用语潜性显性化的现象及其原因做出分析,认为潜性显性化是网络新词语产生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宇宙人生之万事万物,都脱不开"阴阳二元"互动系统之牢笼,自然其中就存在着"潜性"(阴)与"显性"(阳)之"二元互动"这一环.大体而言,同一种或同一类事物,如着眼于其"阳"面,将比较趋于表层而显著,这就形成"显性";如着眼于"阴"面,则会比较趋于内层而潜伏,这就形成"潜性".而此两者互动之类型,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调和".即以"辞章"而言,亦不例外.为此,特地锁定辞章之"章法"为范围加以举例探讨,由此证出"潜性"与"显性"间"阴阳二元"互动类型之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是语句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连贯性的话语中,时间的表达除了具有单个语句的特征之外,还存在一个语句之间组合衔接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从《骆驼祥子》整个本来考察,汉语话语中时间关系的表达有“潜性”和“显性”两大方法,前主要依靠语序;而后则有三种主要类型:时间对照型、时间连续型以及时间统辖型,而每一种类型都有其产生的理据与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被誉为“评论的世纪”,其间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批评思潮,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的观点与见解。本文着重阐述其中两种主要理论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加深对这两种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曾经说过。“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因此,对于广大的翻译理论工作者来说,如果能在不损害翻译原则的前提下,使之纳入其它学科的领域,才能使翻译这门古老的课题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潜显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重要的语言学理论 ,这一对立的理论范畴的出现对于语言学的发展创新和进一步科学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语言学界对语言的潜、显现象进行大量而系统的研究 ,提出并不断完善语言潜显理论的是王希杰。于根元是语言潜显理论的积极支持者、宣传者、研究者和运用者 ,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语言潜显理论。潜显对立与转化的语言理论 ,日渐成为一种新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原则被学界研究、认同和运用。潜显理论的进一步完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相似文献   

11.
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的复合词是一种提示性的复杂符号。在这种符号序列中,其能指既有能指形式也有能指意义,而且能指意义对词的所指意义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文章着重分析汉语复合词中所指对能指的要求以及指意义对所指意义的提示方式,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关系的分析为把握词义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从词汇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入手,分析、对比英汉语词汇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差异。作主要从外延相同、内涵不同;外延不同、内涵一致;外延和内涵都有差异等三方面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减轻其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和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称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即它所指称的对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是指相结合这个对象的具体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实践创新,又是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过程。只有在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延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孙艳 《培训与研究》2008,25(6):36-38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语言接触日益频繁。本文试图运用潜显理论分析新词语“宅男”。从它的词源分析入手,揭示“宅”的引申义,重点对“宅×”的潜词显词化情况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词语的规范化及未来发展情况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是理论创新的过程。1938年10月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关键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整个历史过程,解读并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它给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审视教学问题的全新的教育心理学视角。本简单介绍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分析这一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对提高汉语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中国古典诗歌的整体效果、语言张力、社会及文化蕴涵、文字等诸多义项难以传达出来,中文指称语的所指、意义、联想等方面被译成英文后存在不对等,而指称理论的指称范围为英译古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  相似文献   

18.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在语法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深刻改变着人们对语言学的看法,过去语言学家认为业已解决的许多问题又重新提出来加以谈论。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但鲜有人将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与结构主义语言观联系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