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设境导读,感知“这样的队伍” (课件播放红军爬雪山的电影片段。旁白: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艰难地前进着。) 师: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组感人镜头。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这一情境的有关语段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课前谈话:1.做猜字游戏。教师出示"友"的甲骨文的书写,让学生猜这个是什么字。学生猜不出,教师引导:伸出一只手,再伸一只手。学生还是猜不出,师再引导说笔顺。2.为什么"友"的甲骨文这样来写?二手互援为友。  相似文献   

3.
第二课时伊始,我利用课文插图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后,引出课文最后一段的点题句,反复诵读,以它作为全课阅读的总设问和本课结构的总抓手,进行课文重点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不满,不少语文教师提出了类似“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呼吁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简单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师(播放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等动画片片段):你们认识他们吗?  相似文献   

6.
余涵英 《福建教育》2007,(12):24-25
《去年的树》用白描的手法、朴实的语言,写出了鸟儿对树真挚的情谊,赞美了高尚的、荡气回肠的友情。全文通过四次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在叙述的过程中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和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四次对话和鸟儿面对灯火时的两次“看”,把读、说、想、写有机融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师(出示课文中第1幅插图):池塘里生活着一群快活的小蝌蚪。这么多的小蝌蚪,多有趣哇。打开书,请大家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学生朗读课文。)师:小朋友们,把自己当做小蝌蚪,游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蹲着、披着、露着、鼓着、碧绿、雪白、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小蝌蚪1门,你们长什么样子啊?能用上刚才的那些词语介绍自己吗?  相似文献   

8.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明白了课文紧紧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具体描绘了房前瓜藤攀檐、门前鲜花轮放、屋后竹影摇曳等一处处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9.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课前谈话:1.做猜字游戏。教师出示友的甲骨文的书写,让学生猜这个是什么字。学生猜不出,教师引导:伸出一只手,再伸一只手。学生还是猜不出,师再引导说笔顺。2.为什么友的甲骨文这样来写?二手互援为友。出示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强调体现人文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感受爱与回报爱.而这恰恰是现在许多孩子所缺乏的。本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文章的关键(感受爱与回报爱)设计了朗读、感受父母爱“我”,引导、领会沉默的可贵,讨论、回报父母的爱等几个教学活动.以实现爱的教育。同时,整合资源,使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许多“精彩纷呈”的课改课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简简单单地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谈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甚至表演、改编课文等。一群聪明的小孩在老师的引导下.上演一场场配合默契、皆大欢喜的喜剧。这看起来美丽动人,但静心反思,却是雾里看花。没有实实在在的静心体验、个性探究,那种浮躁肤浅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把书读到心里去呢?阅读是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汲取信息,习得母语。一方面又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构建学习的意义。而这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18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相似文献   

14.
第一课时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等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茫茫”、  相似文献   

16.
王美荣 《福建教育》2007,(10):24-25
我校青年教师陈金龙执教《白鹅》一课,荣获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受到许多同行关注。“抓字、抓词、抓句、抓段,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从而带动篇章教学”,是我们设计教学的初衷,也是实际教学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林珊 《福建教育》2008,(5):31-33
《生命生命》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作品。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等小事,展示生命的意义,表达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懂得珍惜生命,初步了解生命的价值,同时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鲁燕 《小学语文》2014,(1):82-8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基于这一定位,笔者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蝙蝠与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努力探寻阅读与表达的契合点,加强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力度,让学生亲历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最活跃的元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如何让词语教学饱满、烂漫起来,我以《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景] 师: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大家猜猜,高尔基说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