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必须重新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生态”与“文学”的遇合,凸显出人的生态本质与语言本质,旨在构建以生命意识为主导的社会公共性话语。中国三十多年生态文学创作还存在着深层生态伦理矛盾、价值观混沌与审美性缺陷。这种情状尤需要立足中国的社会基础与历史复杂性,对生态文学作出本体论的澄明,使之在人类生存与文学创作上担负起引领性,成为真正的生命艺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价值目标是为人类发展提供生存基础、生态公正和生态安全,从而彰显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基础性价值、共享性价值和安全性价值。这些价值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住宅     
人类的发展必须以永久生存为前提,而不是破坏人类的生存条件,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未来建筑的主流应是将生态学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这是人类经过历史教训、积淀、思考做出的积极反应和新选择。本对生态住宅的宗旨和发展生态住宅应建立的科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他们的这一思想为当今人类解决目前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现实而有效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成熟的公民社会:未来公共性的实现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共同体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作为共同体属性的公共性的存在。人们探讨公共性实际上就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探讨共同体和公共问题。以国家和政府为代表的传统共同体只是人类共同体的一种形式。这种共同体所体现出来的公共性是不全面的。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区别于国家和政府共同体的社会共同体,即公民社会正在逐步成长。国家、政府和公民社会应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国家的社会化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公共性的理想实现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7.
公共性是贯穿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总体精神和价值底蕴。作为人的解放和共同体发展的重要尺度,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内蕴的公共性为探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公共性转变造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境遇,公共价值的塑造与实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皈依,公共行动的有序生成与推进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逻辑和实践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公共性诉求,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公共情怀和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8.
农民生态道德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民生态道德培育涉及到参与生态治理的政府、村级组织及企业等人类行动者以及生态制度规范、传统村庄生态智慧等非人类行动者。在政府作为主导行动者的推动下,行动者网络进行了“转译”,但单向度行政力量使“转译”行为陷入僵化,企业的市场化行为使“转译”行为陷入封闭,集体公共性的缺失使“转译”行为陷入悬浮。为了推动农民生态道德的培育,应进一步加强政府与村庄协同效应,强化政府与企业的精细合作,增强以农民为本位的生态道德公共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是针对困扰当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危机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文化,体现了以人类长远利益为崇高目标的价值观,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社会文明形态,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化教育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转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是直接或间接地推进全社会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建设生态化社会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应以生态文化的理念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着力建设生态校园;高校应把传统生态文化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以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生态伦理作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的“应当”,其价值建构和价值目标的落实都理当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类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为其价值系统确立的现实基础和本位,以“人类精神的自律”为其达成价值目标的主体基础和力量。这在实践上就意味着人类按照其在自然界持久生存和更好地生活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科技进步的双重性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的辨证关系以及当代科技的生态价值与生态伦理取向进行了探讨 ,阐明了唯有唤起生态文明 ,自觉建立正确的生态与环境意识 ,并运用现代科技 ,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才是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生态问题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生态伦理问题也被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发展。提到生态伦理问题,就必须面对生态伦理中涉及到的三个维度:生态、科技与人。生态为科技所破坏,科技为人所利用,而人又必须以生态为依托而生存发展。应分别站在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伦理中这三者的关系,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农业景观介入都市建设,已成为当代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潮流,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重建生态平衡,为城市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有效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的过程中,积极引进新品种,利用新技术改进农业经营方式,成为建设生态之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其两面性不仅在经济领域呈现,而且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领域亦然。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今天,通过探析全球化与生态危机的关联,寻求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生态政治的发展之道,明确我国生态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正确抉择全球化时代我国生态政治的发展路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它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近年来由于对湿地旅游资源的过量开发,大量的湿地急剧丧失,继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其保护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地区由于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目前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原、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过程极其严峻,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体系、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体系和退化土地生态重建工程体系,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重新审视“人文价值”概念的基础上,对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其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认为,技术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并不仅仅限于技术教育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是指技术教育对人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危机的歧路反思后以发展共识为核心的新型文明,是人类在特定时空中应对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存在方式。生态文明从知识的视角而言,即是以科学技术为主体手段,将整个社会纳入到可计算、可分析的量化统计中,形成数字化生存方式。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即是把生态文明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要素,将公共利益的诉求放在核心地位,让自己有了一份超越世俗利益冲突的内在神圣性。在发展的共识下,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意味着发展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实现科技价值的生态重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生态文化为价值视角,探讨了生态文化与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相互关系;并在生态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建立了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生态效益,以实现经济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