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经济与国际合作办学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关系。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成功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积极影响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作用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同样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区域高等学校的国际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合作、共享”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理念,是善于看到自己同行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当前,实施优质资源的合作共享,不仅是幼儿园内教师携手并进、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还是推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建设特色职业学校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理清特色职业学校发展思路,二是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三是搞好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要在思想引导、权利约束、监督运行、合作反馈等方面建立长效发展的机制,以实现在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与区域企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与相互促进,在相互协同的基础上达到教育教学、科研合作、学生实践、企业崛起等方面的理念创新、路径创新及科学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王秋姣 《辅导员》2010,(18):43-44
“合作、共享”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理念,会促使我们善于看到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当前,实施优质资源的合作共享,不仅是校内教师携手并进、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高区域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专业内涵发展就是要促进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使中职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而校企合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诸暨市职教中心在校企合作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实践举措主要是共建校内、校外生产型实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及校本教材开发等,如今专业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进一步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专业内涵发展,就是要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使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而校企合作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校企合作,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实践举措有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建立苏州经贸研究所等。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院本教材开发、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阶段性成果,专业建设初见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校企合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深层次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校外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等又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教育层次。职业院校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以产学合作为基础,构建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贯通式职业教育体系,并充分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学工同境"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路径体现在,为区域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传承先进的文化。通过建立以政策导引、合作共赢、效能评估为内容的高校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保障机制,使京津冀区域内高校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竞争有序、定位准确的高校生态系统,以提升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不只是学校与企业“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顺应市场、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打追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基础。因此,调研了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正>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上的共同进步。从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要求中,可以看到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倡导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提升东盟国家人力资本整体水平,将为加快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坚实的技能支撑。经过理论基础、历史机遇和现实需求分析,提出部省共建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的路径选择:加强政策供给,建立央地互动、多元参与、权责清晰、风险分担的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地方政府主责意识,形成要素集聚、共建共享、利益平衡的区域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增强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打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升级版。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上海以长江流域经济为依托,京津地区以华北、东北等地区经济为基础,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区域经济中心,在金融领域则各自形成以江浙金融资本为核心的上海系金融势力以及以京津地区金融资本为核心的华北系金融势力。随着南北两大经济区域之间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两地金融市场的相互渗透、金融资本的跨区域流动、银行同业之间的相互扶助亦随之加强,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双边互动关系。两大金融势力的竞争与合作,活跃了地方资本市场,提高了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也推动了南北经济区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荣 《考试周刊》2013,(55):18-19
二战后,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不同的区域性组织,不断变化的全球政治和经济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而这些挑战的一个解决路径就是通过区域合作。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和发展是区域主义发展可以发现,区域主义的出现意味着相互依赖于国家间合作的出现。区域主义在国际关系中显示了国家间相互依赖,并确保国家有欲望合作,国家不再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首个十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研究依托人员、领域、治理的框架分析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发现学生流动的主体性地位持续强化、教师流动取得优先性和战略性地位、教育合作领域更加立体化和协同化、教育合作制度与治理体系持续优化。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存在中国面临教育合作需求增长与外部竞争加剧、东盟各国教育现代化转型与需求收缩、渠道数字化的系统性变革等挑战。为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可对接区域教育合作的新需求,推动学生流动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定位区域教育合作的新结构,打造层次多样、供给充足的教师队伍;扩展区域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建立更具韧性的教育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合作的制度,推动教育合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趋势,中国与中亚国家近年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各自形成了本国参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但都处于经验积累和探索阶段,都以周边为主,并有双方共同参与的区域组织,为中亚区域经济舍作提供了更多可以相互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对促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入学机会均等、缩小区域间人力资源存量差距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投入水平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资源要素的支撑,更依赖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件的优化。鉴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条件正处于U型曲线开始回升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实施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优化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合作是目前旅游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未来影响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方向和竞争力的重点领域。文章首先从区域旅游合作概念的界定入手进行探讨,进而对当前河北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优势、现状及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合作理念、资源整合、跨时空合作、形象塑造、发展阶段等方面对未来河北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经济和政治之间的相互联系愈发紧密,而全球范围内一种新型的特殊的合作形式所产生的区域特征——区域一体化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也具有新的意义和给人以新的启发。本文从相关概念入手总结了罗伯特·吉尔平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并对他的观点进行了评析,以期望对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以启发。  相似文献   

20.
《少年儿童研究》2013,(1X):65-65
<正>北京市第二幼儿园结合本园社会性发展教育特色及幼儿发展实际需要,在深化"十一五"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申报了"十二五"青年专项课题《在共享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本课题主要研究小、中、大班幼儿在公共角色游戏区域(共享角色区)通过模仿社会角色,参与游戏活动,提高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交往能力。研究中,教师们充分发挥园所楼道宽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