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在政治上具有卓见的才华,却未得到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攸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抒写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悲凉心境,引起了古今有志之士的共鸣,加上诗中时时空永恒无限、人生短暂易逝的深沉叹息,更是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人生思考,《登幽州台歌》是超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  相似文献   

4.
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中的孤独体验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所抒发的情感有同工之妙。全诗共四句,章幅短小,却揭示了一个诗人的孤独感与生命意识、宇宙意识相碰撞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广袤的思维牵引下,逐渐进入了一个神秘而未知的领域:诗歌中所描述的缺乏安全感的独特感受、无人接纳和理解的单身体验,以及天地悠悠而人身无所傍依的无助状态,最终使得抒情主人公陷入了“天地一沙鸥”般的苍茫境界。  相似文献   

6.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蓟当时属幽州.故称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古人:指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如战国时代在幽州台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等。来:指未来的贤明君主。念天地之悠悠:念,想。悠悠,辽阔空旷。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悲伤地、凄凉地。涕。眼泪。  相似文献   

7.
陈瑶 《文学教育(上)》2008,(18):109-109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让古往今来多少怀才不遇的人士嗟叹不已,与之产生共鸣。这首诗有何独特之处呢?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人是孤独的.能面对孤独的人他的内心是充实的.狂欢放纵是对孤独的逃避与慌张。面对孤独能体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真谛:超然物外,敢问苍天。人的尊严不是身居高宫要职的显赫.也不是名利双收后他人的青睐.人的尊严是孤独地展现自我。  相似文献   

9.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10.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3,(12):44-44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11.
存活于世的人类何曾会晤过其前辈.又何能遇见其后人。时间一去不复回,历史已定格尘封,再也不会重现。历史固然是裹着粘满尘土的衣服,附着迷幻的装饰,但却由于已然性和时间的单向性而获得了永恒,从而又未尝不是真实确定的——而真实确定这种性质与人们是否得窥其秘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著名诗作.此诗内涵丰富,表达诗人强烈的孤独与悲愤之情.本文选取了不同译者的英语译文,对比分析了几首译诗的风格特色及优劣得失,认为许渊冲译作体现了三美,传达了原诗空旷苍茫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孙民 《云南教育》2008,(12):8-9
诗人胸怀报国之志,奔赴边塞,慷慨请战,不意受贬,于是登台放歌。众谓:这是一首怀才不遇的悲歌。确然,同类作品中,此歌堪称旷世之作。然而,诗人自渭“独怆然”,岂非表明已之“不遇”,非如他人仅为“怀才”,而是另有悲因。那么,他独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登幽州台歌》作为登高诗有其特殊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在诗歌内容上登高而无景,在诗歌情感上多因登高而悲怆,在诗歌形式上错落而有致。在教学中要立足诗歌的文本特质,针对学生理解的疑难点和困惑点进行设计:补充背景,初识诗人情感特质;细读感悟,品味诗人情感内核;知人论世,解锁诗人情感密码。  相似文献   

15.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作、欣赏这首诗首先要对诗人当时的处境作一了解、分析。以前的屈原、后来的李白等等都曾以宇宙时空为题感慨人生,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道出诗人的不幸和失意,而是要读者凭借知识和想象力来体悟该诗的真正含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由于士人的价值观念与统治者的存在着根本的不同,所以古代士人有着传统的悲剧命运.他们往往在对前贤的追忆上获得心灵上的抚慰.子昂亦怀才不遇,一首<登幽州台歌>将其悲愤与孤独传达的非常充分,也因此获得后世之士的强烈认同,以至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17.
尚林 《文学教育(上)》2009,(24):102-10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屡遭败绩。陈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击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难忍之际登临幽州台,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悲愤。  相似文献   

18.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性——个体价值在人格自我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被毁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传达出诗人在现实世界无法找到归属感的寂寞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荒谬性的嘲讽。《登幽州台歌》时间刻度上的模糊性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时代背景,并使文本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诗中有志不遇、忧愤不平的情感引起了古今无数失意文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661-702)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英译本颇多。本文从许渊冲教授对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翻译提出的"三美论"出发,对《登幽州台歌》的五个英译本进行赏析比较,试图探讨"三美论"在古典诗词英译中的积极指导意义;同时指出,由于"三美"理论要求过于理想化,实现难度较高,有时甚至难免"以韵害意"。故在实践中,必须要妥善协调好"三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谨 《文教资料》2012,(29):22-23,42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把小句分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小句的开头,也是讲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的方向。本文收集了唐诗《登幽州台歌》四个不同的英译版本,运用“主位+述位”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原诗和四个译文在主位选择上的异同,讨论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主位的选择和诗的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