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说生活是一首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儿童,更是如此。他们的许多言语与经验、行动都来自自己的生活。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芳 《生活教育》2015,(7):88-89
儿童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又是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该文指出应在品德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立足“儿童生活”,努力体现品德教学与儿童的真实生活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依托于学生鲜活的生活体验,需要有足够的活动场域。因此,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从有限走向无限、从无形走向有形、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让课堂回归生活,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的课堂情境;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感知生活,提升感悟;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参观、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获得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鲁洁教授曾指出: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品德教育是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教育,直面现实,直抵心灵,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8.
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中要求:"课程应该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避免纯科学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均来源于生活,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要求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在内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这说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而应该扩大到自然和社区。但是教学中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比  相似文献   

12.
李红敏 《小学生》2010,(9):46-47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学如果离开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就成了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4.
黄福生 《教师》2015,(1):6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怎样才能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引入每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堂,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  相似文献   

15.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这是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宣志山 《考试周刊》2015,(14):120-121
<正>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有的学生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相似文献   

17.
程秋芬 《新疆教育》2012,(19):81-81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课程结构框架: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教育源于生活,是对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