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诸多学者对德育实效定义做出界定,并探究应对学校德育实效低下的策略,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探究德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增强实效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需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回归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论述了增强德育实效的前提是德育实践队伍、制度建设,增强德育实效的推动力是德育课题研究,增强德育实效的重点是德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建设德育基地保障德育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4.
张涛 《宁夏教育》2012,(4):20-21
德育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虚化,究其根源在于教育的本源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实效,笔者就学校德育实效性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吴桂忠 《教书育人》2012,(11):15-16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掀起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热潮,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可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普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个与国际社会交往频繁、中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开放环境中。 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必须探索科学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 一、提高对德育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师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这是摆在所有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遵循德育规律,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9.
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职业学校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形式流于表面、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等这些现象,本文从教育客体、主体、介体、环体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多元智力的视角,提出了道德智力的概念,通过对道德智力与中小学德育的关系的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小学道德智力的培养途径,从而将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德育课难上,教师无奈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德育课教师必须积极推进德育课教学改革,做到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提高素质,关爱学生,切实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德育目标理想化,方法单一,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我国学校德育处于低效的困境。必须通过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改进德育方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以使德育提高效力,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道德是不图回报的,可现实生活中种种助人不乐甚至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道德回报又成为社会各界广泛争论的话题。道德回报与经济回报有着本质区别。道德回报不仅有漫长的历史,更有深厚的学理依据.对于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道德传统主义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道德传统主义希望传承道德传统,并维护社会及道德秩序的稳定。其哲学基点是至善、人性阴暗和道德德性,导致它在道德教育中倡导普遍道德价值,推行干预和控制的教育策略,倡导灌输和教导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德育方法层出不穷,但德育实效低下,问题的关健是无法让受教育者的内心所转化。要改变现状就需从制度德育的实践角度去理解,从儒家道德教育中寻找其制度德育的特质,进一步提出制度德育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探索德育实践化。  相似文献   

17.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18.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即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皆为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看,它们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等圆关系,而是一种"交集"的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也应该是双向互动的结合,双向互动结合才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最终的"归宿"。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郑承军 《中国德育》2007,2(6):18-20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肯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强调对人的需要、个性的尊重和重视,强调对人的自由、解放的执着追求,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自我修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