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年前,以色列前国防部长沙龙诉美国《时代》杂志诽谤案,轰动世界。但我国对这起名案的介绍大多语焉不详。陕西日报新闻研究所陈泰志《“常胜将军”的败北》一文,系根据《时代》杂志的第一手资料编写而成,在国内属首次发表。  相似文献   

2.
既然诽谤指控主要的保护范围是公民个人及法人组织的名誉,而且应把它放在能够进一步推进整个国家民主生活进程这个大前提下来加以考虑,那在给予被告以惩罚时就应很好地注意掌握分寸,防止在旧观念影响下惩罚过重。当今时代,各种新观念、新学说和新的科技成果争相涌现。在此情况之下,除一些滥用法律罪名或使用侮辱性词句的报道内容之外,对其它一些由于看法不同而引起的指控,特别是对某个别有用心的人为投某个公职人员或社会知名人士之所好,而对某一事态、某一段文字或某一幅图画所作出的富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法制建设,从而进入了依法治国的法治年代,结束了持续多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人治年代,这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无疑是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可在甫进入法治年代之后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诽谤罪名指控新闻单位的热潮。有人惊呼这是一股“告记者热”。面对这股“告记者热”,一方面,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把它看成是一桩好事。其原因是,它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侵犯宪法赋予公民应享权益的不法行为,已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加以保护。阶级斗争年代报纸动不动就给人戴帽子,定罪名,一篇文章就可以把人置之于死地的作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也同时反映出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还或多或少停留在阶级斗争年代,对诽谤指控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失实是否就等于诽谤,诽谤指控的保护范围、定性依据及惩罚尺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阶级斗争年代遗留下来的某些烙  相似文献   

4.
当新闻单位在对公职人员的公务活动和社会知名人士的职业表现开展批评时,应把它与攻击他个人看成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即使批评有误,但只要不含有恶意或具有故意性,恐怕还是以持不支持被批评者提出的指控态度为佳。认真地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这本是司法审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程序。新闻诽谤指控亦应注意考察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是有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时间出现的那一股“告记者热”,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确实也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认真记取。人所共知,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真实地进行报道和公正地进行评论。可多年来在极左路线指引下,特别是在阶级斗争弦子绷得很紧的岁月里,当着报纸领导权被掌握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入手中时,往往会借助报纸去搞政治迫害,从而使报纸的职能超越了舆论传播的范畴,成了政治判决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些报纸动不动就给人戴帽子,下定论,而且是终审判决,不容再有申辩余地。久而久之,在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中,不仅形成了一种帽子加例子的写作模式,而且动不动就给人无限上纲,扣上这样或那样的帽子。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突出报纸的政治属性,立场不够鲜明。尽管,这种作法在当时就为一些富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所鄙弃,而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已受到多次批判,可不少人毕竟都是从这条轨道上走过来的,进入法治年代之后,难免不会有所流露。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以诽谤罪名指控新闻单位的热潮。面对这股“告记者热”,我们应当满腔热情地把它看成是一桩好事,因为它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侵犯宪法赋予公民应享权益的不法行为,已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对诽谤指控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失实是否就等于诽谤,诽谤指控的保护范围、定性依据及惩罚尺度,还存在不同认识。为此,特提出一些看法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般说来,诽谤指控,即使认定含有恶意,指控成立,给予被告的惩罚也远不如伤害性案件或贪污盗窃一类案件重,但不能据此就认为这类案件容易审理。多年来,美国司法界就一直认为,在各类诉讼案件中,诽谤讼案要算是最难审理的。这是因为,贪污盗窃一类的案件,有其事态发生发展过程和作案时留下的种种蛛丝蚂迹可查,伤害性案件有用现代化设备作出的检验报告可作判断的依据。可诽谤指控案件中作为定性依据的恶意,则完全要靠审判主持者的主观思维去考察。而这,就很难不带有极大的主观随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遵循这条原则,新闻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崇高的威信。然而,毋庸讳言,由于失实问题没有得到根治,这条原则不时受到亵渎。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社会上浮夸风的泛起,失实现象又多起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失实的种类较多,而其中影响最坏的莫过于凭空捏造新闻事件。远的不说,仅1997年,部分新闻媒体上公开揭露的典型假新闻就有10余起。诸如《我要凭票看电影》、《高考状元和自己开了个大  相似文献   

9.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卡莱(James W.Carey)在短文《新闻教育错在何处?》中提出几个原则: 一、新闻或新闻教育不能和广告、传媒、公关或广播电视为一体; 二、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闻不能和媒体(media)和传播(communications)混淆。 这几项原则——卡莱教授认为是新闻学的金科玉律(axious)——真是振聋发聩、发人猛省之言.当然也必定引起争论。这就和香港及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新闻实践大相径庭。新闻不是传媒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行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它追求创意和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与预测,是实施本媒体编辑方针和传播宗旨的手段。制定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报道要点,要求记者在某一时段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应属于新闻策划的范围。我国  相似文献   

11.
如何进行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它追求创意和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与预测,是实施本媒体编辑方针和传播宗旨的手段。制定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报道要点,要求记者在某一时段重点报道某一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应属于新闻策划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先于法庭判决而断言某人有罪,或者缺乏证据地指责某人的不良行径,就可能形成新闻诽谤。其结果可能是记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失实不仅削弱了新闻的生命力,降低了新闻的内在价值,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使新闻失去公信力,因此,避免新闻失实,写出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本文从新闻写作实践出发,论证了如何才能避免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希光 《新闻界》2002,(5):23-26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传媒人才”,而羞于谈培养的是“新闻记者”。同时,过去新闻院系常常说是为“新闻机构”输送记者,而今天则改口称“为媒体培养人才”。今年春天在北京21世纪新闻教育峰会上,我曾就“传媒人才”(communicationtalents)一词请教几位美国学者,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生造了这样一个西方没有的概念感到好笑,另一方面,则认为用“传媒人才”取代“新闻记者”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危险的和有害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可以被“传媒人才”取代?这表现在二者对新闻媒体的不同理解和…  相似文献   

15.
韩伟 《航空档案》2005,(4):71-74
2004年5月份对所有关注轰炸机武器的人来说,是一段不平常的日子。5月5目,俄罗斯南部恩格斯空军基地,一架俄军最新型图-160战略轰炸机带着巨大的轰鸣降落在机场跑道上。这是俄罗斯空军第一次接收为自己制造的图-160轰炸机。有观察家乐观的评价道:海盗旗正迎风飘扬在俄罗斯大地上,它向世人宣布,我们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6.
失实,从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来说,就是过失,应该受到责备。对于那些一般的失实,给当事者只造成微不足道的损害的失实,法院应不予受理。报刊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公务活动进行批评,发表评论,只要态度是诚恳的,纵有失实和不当,也不存在侵害名誉权或  相似文献   

17.
18.
有的同志提出,纠正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个实践问题,没有多少理论好讲,难道谁还不知道新闻要真实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任何错误的行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理论、错误的认识所支配的。新闻失实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有的同志提出,纠正新闻失实现象,主要是个实践问题,没有多少理论好讲,难道谁还不知道新闻要眞实吗? 其实不然。一个人任何错澳的行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一种错误的理论所支配。新闻失实也是这样。此如,有的人把新闻的眞实与文学的眞实相混淆,导致新闻实践中的“合理想象”;有的人认为写典型报道不添枝加叶就写不成,于是就来个虚构情节,……凡此种种,哪条新闻失实不与理论和认识相关呢?因此,要纠正新闻失实现象,除了采取各种具体的行政措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之外,还要在新闻队伍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教育,提高认识水平。一、新闻传播信息,人们要求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是为了从新闻中得到可靠的信息。人类要生存,就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通过新闻报道获取信息是~条十  相似文献   

20.
“灌输真知,表扬万物”。这是鲁迅为1912年创办于绍兴的《越铎日报》写的办报主旨中的话。然而,鲁迅后来失望了,到了他逝世的前一年,他叹道:“现在的报章之不能像个报章,是真的;评论的不能逞心而谈,失了威力,也是真的。” (一) 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报纸上虚假的、失实的报道“俯拾皆是”。对这种状况,鲁迅是深恶痛绝的。他以笔为投枪,刺向制造传播假新闻的记者的恶习,刺向新闻失实的种种痼疾。鲁迅指出,新闻失实的痼疾之一是夸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