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萧红研究“热”,并曾波及到港台和国外,香港各大报刊发表了为数可观的介绍、研究萧红的文章。一九八○年,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专文介绍萧红著作,《台湾日报》连载谢霜天女士的萧红传记小说《梦回呼兰河》,时报出版公司翻译出版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博士的《萧红评传》,新  相似文献   

2.
董敏 《唐山学院学报》2013,(1):32-33,75
《小城三月》是萧红流亡在香港而梦回故乡的作品,也是她的绝笔之作,所以这部小说在萧红创作中意义重大,其文本在题材处理、景物描写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使之获得了不朽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丽英 《文教资料》2007,(7):112-115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萧红研究热潮,推动了对萧红创作的再认识。本文从四部分梳理萧红研究的演变过程,即从史料的发掘、创作的思想、女性意识以及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在梳理的基础上,观察萧红研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偏颇。  相似文献   

4.
走近萧红     
有人说: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老了.尚未而立之年的萧红却借着回忆,写下她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把“回忆的诗学”推向极致,让我们走近躲在《呼兰河传》后面的萧红,了解这个才华横溢,却又历经坎坷的薄命红颜.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萧红研究”可能是最有轰动效应和成果最为丰硕的了.而在为数颇多的萧红研究者中,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东北文学研究专家铁峰,其研究成果则尤为突出,海内外影响甚大.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的同时,近年又连续推出两部萧红研究专著:《萧红文学之路》(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1月)和《萧红传》(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本文拟就铁峰的萧红研究做个综合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巴金与萧红     
从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南下上海至1937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的这段时期,萧红在文学方面得到鲁迅、巴金的关爱和扶持,刚跃上沪上文坛不久就产生巨大影响。由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给萧红出版了3部散文(小说)集:《商市街》《桥》《牛车上》。接二连三为年轻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集,不能不说融有巴金扶掖年轻人的一腔火热情怀。无论在萧红的生活还是在萧红的作品,贯串的是如巴金所倡导的那种平民情结。巴金晚年与黄源晤谈,不止一次提到萧红,为一代才女早逝惋惜。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女创作家,她独特的空间叙事写作手法,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因而,就萧红代表著作《呼兰河传》中的空间叙事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概述小说中空间叙事的写作艺术结构,并分别从人物内心情感空间、反讽暗喻批判空间以及中断时间获取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从而体现出《呼兰河传》空间叙事对传统小说写作形式的突破,进一步彰显其珍贵的文学艺术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跋涉》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跋涉》的写作绝非偶然,它是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潮流与作者独特生活经历的有机契合进发出的火花,在当时的青年作家之中颇有代表性。《跋涉》在思想阐释和艺术表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表明作者当时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学道路,但它为萧红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在萧红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在萧红小说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散文化”作为萧红小说的基本美学特征。诚然,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萧红在小说“散文化”方面的探索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但仔细地品味她的小说就会发现,“散文化”特征并非其小说最本质的审美属性,因为单是这一点,不足以使萧红区别于废名、沈从文等具有散文化创作倾向的作家,真正使萧红区别于上述作家的,是渗透在她作品中的悲剧力量。失去了这种力量,萧红小说的魅力就会减少许多。从悲剧这一美学范畴入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理解她的作品。重新认识其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萧红是一位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中国新文学研究家的重视,近年来,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萧红的热潮。萧红的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蕴,通过描写人物在追求中的幻灭,暗示出社会的重压、时代的黑暗,这是其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萧红的小说还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式、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上海,是萧红离开东北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萧红生命与创作的重要阶段。研究和梳理萧红上海时期的生活,还原萧红在这段时期内所经历的经济状况好转、人格尊严诉求及其与萧军的感情生活过程,对揭开萧红短暂生命中的诸多真相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回顾萧红研究的历史入手,总结萧红研究多年来的成果,着重从萧红生平、身世和情感经历,萧红的作品(包括散文和诗歌),研究的视角,萧红创作的源流及其审美风格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对新时期以来萧红研究的得与失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萧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李琦 《培训与研究》2006,23(4):10-12
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萧红《生死场》的叙事模式独具一格,它标志着萧红文体由探索向成熟的转折,在萧红文体研究以及在中国现代小说结构史上具有创新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16.
<正>民国四大才女,萧红的地位毋庸置疑。一部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让更多人知道了萧红的名字。然而,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她的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她东渡日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三十年代初走出北疆呼兰河畔的著名女作家。她的故乡所在省份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自1979年以来陆续再版了她的主要著作——《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她就是凭着这些卓然不凡的作品走向全国,迈进世界的。今年农历端午节是她八十诞辰,作为她的家乡的读者,我们谨以此小文作为纪念。一、萧红创作轨迹论萧红的文友、已故杂文大家聂绀弩1980年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萧红选集》写  相似文献   

18.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艺术个性是感觉敏锐、感情真纯细腻。《生死场》未完全发挥出她的创作优势。《呼兰河传》则充分体现出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她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马伯乐》由于不符合其创作个性而成为不成功的试验品。  相似文献   

20.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凭吊萧红时写下的即兴作品,这首诗歌虽然仅有短短四句,但诗歌语言、结构安排,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堪称经典。从新批评文本细读的角度来看,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中包含着隐喻、悖论、张力等特质,在情感、逻辑和意义等方面展现了戴望舒诗作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