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如诵读、朗读、默读等。课堂朗读和评价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朗读感悟、读评结合是语文体验的重要形式。一、师读生评,在典型示范中体验 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阅读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课文的理解总存在着种种局限。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他们的体验就会发生偏差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体验中的问题,并明确向学生指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进行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将教师的范读再次呈现在他们的头脑中,并进行强化。在互动体验中,学生不断纠正体验中的偏差,再次进行阅读,产生新的更合乎课文价值取向的情感体验。有位教师在教学《燕子》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认真,也很流利。不过,他的朗读没有把燕子飞行的轻快灵活表现出来。师:听了他的朗读,老师也很想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朗读和他有什么区别?你从朗读中听懂了什么?(教师范读这一自然段,将“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词语作了处理,很好地表现出燕子飞行时轻快灵活这一特点)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知道了燕子飞行得很快很轻。师:你主要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呢?能谈一谈吗?生:掠过、“唧”的一声、斜着身子、飞到。  相似文献   

2.
中年级的读段训练是大纲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读懂自然段,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眼下的实情是:重讲轻读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虽重视了“读”,但狭义理解读的意义,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就行,在教学中让学生无目的无思考地读,使“读”与“读懂”严重脱节,实为“空读”;有的教师把握不准读的时机、方式和方法,不必朗读时,硬要学生朗读,该朗读时,却要学生默读,读的指导不得法,也造成了读的效果不佳。分析眼前现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年级的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有实效,教师就必须在“善于指导”四个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适时——看准读的时机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借班上课,教学《爱迪生》一文。初听便为其“以读带讲,以读促思”的巧妙设计及“点拨”的技巧深深折服。当教师检查到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她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老师佩眼。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相似文献   

4.
学生当“小老师”,主持上自读课.是广东特级教师钟德赣先生创立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中“阅读教学一知识迁移”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上好自读课,关键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当好“小老师”。下面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  相似文献   

6.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近期,笔者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悄然掀起了“读步课堂”的热潮。从课初的初读,再到分自然段精读,教者在朗读形式上不断翻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音乐读、小组赛读等。这样的一读到底,不仅给听课者造成了听觉疲劳,而且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只是“到此一游”。一言蔽之,肤浅缺乏深入,低效而又费时,盲目缺乏“行为指向”是目前课堂朗读教学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在指导朗读中落实“以读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以读为本”)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实践来实现。“以读为本”绝非是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去读,它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参与其中。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对此,教师要针对课文特点,灵活指导读书的方式,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范读。范,即榜样,模范。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先是极力渲染天上瑶池的“神奇”,紧接着写自己真的看到了“像瑶池…  相似文献   

10.
每每去听课,总是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带着自豪的感情读,请很有感情地美美地读……”于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去读书,可读出来的仍然平平淡淡,波浪不惊。课后又常听老师说:“语文教学中难教的不是语文基础知识,而是不知道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学生的情感挖掘出来?”可见,语文课堂要有读书声,这已成为许多老师的共识。但是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断,也许从中可以悟出点什么。到痛的情读的仍课教础导道情课许教学选中片段一学习课…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2.
等待产生美     
去年秋听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教师让学生分段朗读。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极不流畅。期间有学生指指手表暗示老师:”这是公开课呀.不能花那么多时间等待了!”可是该教师依然等待.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听。课后交流时这位教师道出了心声:“是的.我是有意让他多读一段,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权利,越是读不好,越应该给他机会。我相信他今天读不好,将来一定会读好的。当老师的一定要学会等待。”  相似文献   

13.
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课文朗读,谁先读给老师听?(一生读第1、2自然段。)师:很遗憾,有一个字漏掉了,你自己感觉到了吗?生:“有一年”,少了一个“有”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时候教师讲得唇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有气无力甚至呼噜声起……原本最具灵性美感、充满生活甘甜芳芬气息的语文课堂怎会变得如此枯燥无味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朗读训练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教师不重视朗读,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会耽误自己授课的时间,于是把课中“读”改成了课外“读”(课前读或课后读)这样教师一进课堂便抓紧一切时间“讲”,殊不知学生课前读落实了没有?一旦未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即使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见…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随着新课标对朗读教学要求的明确化,教师们都重视起语文课的朗读教学了,不论上哪篇课文,不论哪堂课,听课者首先就是看授课者有没有突出朗读教学。这样一来,老师们在上课时,首先就是想到朗读这个问题。于是一堂课中,只听课堂中书声琅琅,朗读的气氛很浓厚。有听录音读.有齐读、范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一堂课可真地成了朗读指导课了。  相似文献   

16.
有幸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听了贾志敏老师执教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 ,感受到了贾老师轻松自然、灵巧扎实的教学风格。笔者采撷了课中的精华 ,与同仁一起分享课中的精彩。一是实。这个特色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 ,课堂上教师讲的话不多 ,但句句精要、到位 ,是关键处的点拨 ,衔接处的过渡 ,重点处的强调。课堂中最多的时间属于学习的主体 ,即学生可以自由放声朗读 ,个别朗读 ,全班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等等。老师启发学生读中理解 ,读中评议 ,读中体会 ,读中悟情 ,层层深入 ,逐步提高。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  相似文献   

17.
打开书,读!     
重翻北京八十中语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朗读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来的,要学生边听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8.
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第五册《掌声》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读后再找出描写英子动作的词,接下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先指名一位学生读,读得不太好,没有把“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了”的自卑心理读出来。老师又叫了一位男学生读,读得还不如第一位学生,显然,他的朗读也没能得到老师的认同。老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这一理念,又让这位男生连续读了两遍还是没有读好,而且读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大,语气一次比一次平淡,效果一次不如一次。小男孩低下了头,老师也显得有些失望,但马上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说:“来,你再读一遍,读的时候要用深沉的语调朗读,把‘低了下去’读得低一些,慢一些,重一些,听老师读。老师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后,又叫这位男孩子再读,最后这一次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读的效果稍微好了一些,老师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19.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