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与傅斯年一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在他们交往中,傅斯年始终都愿为胡适效力,但也只有他敢直面批评胡适。在学术方面,他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行政办事方面,胡适却远不如傅斯年。他们都不愿参加国民党政府,愿在政府外做"诤友",但最终都黯然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1919年1月1日,罗家伦、傅斯年等北大高年级学生出版了《新潮》杂志,得到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的大力支持,编辑部就设在李大钊任馆长的图书馆办公室。蔡元培特批每月3000元大洋办刊。《新潮》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们要求辞退两个教师陈独秀和胡适,开除两个学生罗家伦和傅斯年。蔡元培坚持不肯。  相似文献   

3.
<正>傅斯年先生曾经评价陈寅恪先生:"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胡适先生则这样评价傅斯年先生:"孟真(傅斯年先生的字)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岳南先生的《陈寅恪与傅斯年》深情地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两位大师从留学、归来、南渡、北归直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学术一部重要的典籍,从围绕此书的讨论可以看出傅斯年对胡适真正尊为师的情谊;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胡适傅斯年之间的交谊点滴,更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两人互相引为知己、学术上互为砥砺的真情厚意。  相似文献   

5.
读《胡适与傅斯年》《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发表了蒋星煜《胡适与傅斯年》一文。我读了此文之后,感受到很大的触动,觉得有些话要说。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常常服从于政治运动,养成了一种一边倒、一窝蜂的惯性。50年代为国内批俞平伯《红楼梦》、...  相似文献   

6.
陈元 《学习之友》2009,(9):40-41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  相似文献   

7.
台湾大学     
1948年的最后一天,南京长江边上,大江滚滚而去,傅斯年和胡适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两人禁不住潸然泪下。此时,前方战场攻守之势已易,蒋介石迁台之意早就萌生了。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正式就任台湾大学校长。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请他写几个字,他信笔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的短幅相赠,弥漫着凄怆之感。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教育家的过程中,逐渐对两位兼具师生与诤友关系的大教育家——胡适与傅斯年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9.
书架     
《教育》2013,(11):59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作者:胡适出版:新世界出版社1917年7月,胡适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名学、英文高等修辞学。胡适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顾颉刚曾对同窗傅斯年推荐:"胡先生讲的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哲学史家。"在其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  相似文献   

10.
胡适、傅斯年两家史学方法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现代中国学坛上影响深远的两位史家,胡适与傅斯年的治学方法及其流派分野历来颇受人们关注。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将二人分判为方法学派和史料学派,香港学者许冠三的《新史学九十年》对此作有详细的论证,国内学术界每多称引,特别是傅斯年,更被众口一词地推许为中国现代“史料学派”的创始人。其实,从理论上看,非但傅斯年是否  相似文献   

11.
理解傅斯年     
在现代教育史、思想史上 ,傅斯年无疑是仅次于蔡元培、胡适等人的很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就其人生观、史学观以及中国近代化的思想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被胡适誉为人间"稀有的天才"的傅斯年,是一位终生从事教育的杰出教育思想家,其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而我们所熟知的,大多是其新文化运动中与胡适、钱玄同、傅斯年、张厚载等人叱咤风云的形象;熟知他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后,乃至后来中共一大到四大期间其思想与政治发展的大概轨迹.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向封建主义进攻的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除胡适外,其他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有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名字,象傅斯年、罗家信’等(毛泽东语,见斯诺《西行漫记》,都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因此,依据历史事实,研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活动,恰当地评述他们的历史地位,将会开阔我们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视野。本文即是这一尝试。1917年1月,胡适在(新圩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  相似文献   

16.
从一九一八年初健步登台到一九一九年夏颓然退下,傅斯年在新文化运动舞台上大起大落。无论是滕然一跃还是沮然退下,在他人生道路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后人留下颇多的歧议和启示。这是傅斯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本文仅就傅斯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起落及其致因机制作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48年12月17日是北京大学50年校庆日,在南京的北大同学会举行校庆会,傅斯年出席并致词。他说:“以北大五十年历史创造自由主义成为新的精神基础,过去虽未能获得现政府之扶助,但未来共产主义如有成就,对自由主义更加摧残。”1949年1月,傅斯年赴台。李宗仁发电希望他回来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8.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于201 5年在中国山东大学举行。中国与国际历史学会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晚清民初。早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学界和媒体就关注了第3届至第7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36年,国际历史学会会长田波烈访华长达一个月之久,与中国政府和学界就中国加入学会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随后顾颉刚、蔡元培、傅斯年、翁文灏等人为中国申请入会做了大量工作,最终确定胡适代表中国参加1938年苏黎世第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该届大会上,胡适成功宣传了中国史学的最新成就,中国也正式被接纳为国际历史学会的成员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学术史上的章太炎、胡适和傅斯年为代表,通过分析他们对于“国学“和“国故“的不同含义的指认,揭示近代学术发展不断剥离价值,追求“客观“的过程,并兼及学术权势与学术立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