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2,(3)
塔尔德是一位被遗忘的社会学和传播学先驱,他在19、 20世纪之交提出的社会模仿观成为后来传播学诸多基础理论的源头。作为逻辑哲学,模仿律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了解社会的发展本质及规律,更要成为社会现象的解释依据。塔尔德在晚期研究中,将视野从模仿理论转向传媒与舆论的现实考察,以“公众与群众”“舆论与集群”为主题,完成了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有关舆论研究的专著。然而,今天传播主流学术史对塔尔德的相关叙事仅停留于“模仿”这一群体心理传播的现象表述层面,缺乏对社会模仿观的系统把握,更忽视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性和预判性价值。基于此,论文重新爬梳塔尔德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试图以模仿律为哲学基础考察公众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搭建社会模仿理论与公众舆论研究之间的二元关联。塔尔德开创了将交流/传播与民主政治相勾连的研究传统,他所强调的交往互动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内核,库利的社会过程、杜威的大共同体、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皆承袭于此。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传播的社会影响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机短信息服务简称手机短信(Short MessageService(SMS)),是GSM网提供的一种服务。由于每次传输信息的长度受到限制,为140×8Bits=160×7Bits,也就是说70汉字(16Bits编码)或160英文字符(7Bits编码),这样的消息长度很短,称之为短信息或短消息。于1992年诞生于英国的手机短信,在短短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目前拥有手机用户1.46亿,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城镇地区18岁至60岁的手机用户中近四成用户收发过各类短信息,从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为:个体观念、管理过程、技术和产品。而大众传播则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传播信息、舆论导向、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现念等方面。面对这一趋势,我们的对策应为弘扬民族文化、以教育为本、努力造就公开、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甘益民  余玥 《新闻世界》2011,(11):104-105
本文以新浪“微博救乞”事件传播为例,阐述微博通过网上和网下的结合,及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让广大受众知晓、评价、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产生舆论反响和强烈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汪成军 《青年记者》2012,(17):22-23
1959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贝雷尔森无限悲痛地预言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甚至得出了“传播学已死”的可怕结论.彼时,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开创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模式,作为“主流范式”长期主导着美国传播学研究,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作为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研究取向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效果研究过于集中在个体行为态度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必然遮蔽了宏观的、历史的研究,结果使整个研究领域“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①“裹足不前”.面对这种深陷泥潭的传播研究,刚刚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詹姆斯·凯瑞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以使传播研究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网络舆论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舆论的概念,构成要素和主要社会影响,提出有效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网络普及、上网者有充分自主话语权以及拥有共同关注话题事件的基础上,使得在社会交往中处于弱势的大众群体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大众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对某一事件的认识状态,甚至将传统媒体也引入其中,从而所形成的舆论态势在现实中产生了莫大的效力,而这种不容忽视的效力的存在,将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程晨 《新闻爱好者》2017,(12):87-89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体对受众的环境认知、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受利益的驱使,很容易在媒介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缺失,更甚者,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媒介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基于此,从媒介伦理的角度,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以及实现路径,旨在为大众传播媒介重拾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环境建构、媒介形象、传播惯势及公众认知惯势等方面,对社会危机信息传播既存在正功能,也存在负效应,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布危机信息必须进行策略性选择,要尊重大众传播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控制舆论主动权,加强对社会危机的引导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本书以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首次借用社会学、心理学、说服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了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崭新趋向,即大众传播的人际化与人际传播的大众化,从学理上深入分析了主持传播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的特点、起源、生存环境、传播策略及发展趋势,科学地解答了主持人为何会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目前我国主持人存在的缺陷等一系列学者和社会大众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沈宇 《新闻知识》2003,(5):21-22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其对社会的作用即为:大众传播可以影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进程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印刷媒介日益频繁的信息活动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沟通了信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是大众传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的传媒随国家发展而发展.大众传媒在某个时期的影响范围、结构组成、价值取向都可以看为特定社会政治变革的证据.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直是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热点。孙聚成博士的学术专著《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参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随着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日渐广泛与深入,对大众非言语传播展开研究显得必要而且重要.王亿本的《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即是至今少有的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之一.以对对内的社会认同营建与对外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等现实场景应用为出发点,该书探讨了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塑造媒介真实、参与情感传递、塑造媒体形象、舆论引导说服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以及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隐喻表意与协同表意机制.  相似文献   

14.
张景珣 《新闻世界》2010,(12):137-138
新兴网络交往方式——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出现,在对网络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同时,通过实名制等方式,促进了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融合。并利用网络社区的多样化形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型网络社区背景下人际传播的新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缺陷等,并对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加强网络化社会中的正能量传播,应重视三个维度的考量.第一个维度是新,在新技术作为重要驱动的网络化社会,新媒体扮演着推动中国社会加速前进的正能量角色.第二个维度是变,在这个媒介加速进化的全新传媒生态中,应在不断变化的网络舆论生态中审视其主流的正能量.第三个维度是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能量传播关键要看传播效果,要看是否顺应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的传媒随国家发展而发展.大众传媒在某个时期的影响范围、结构组成、价值取向都可以看为特定社会政治变革的证据.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直是新闻传播理论关注的热点。孙聚成博士的学术专《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参与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刘珍  赵云泽 《编辑之友》2021,(10):49-55
情绪传播行为不是短时的应激反应,其影响并不会随着伴随性事件的解决而消散.生理驱动性和社会建构性是情绪传播的一体两面,也是情绪传播得以贯穿心理与行动、个体与社会的根本性特征.其传播的路径及社会影响也都由此生发而来.情绪传播的短期社会影响形成需经历外界刺激、情绪唤起、情绪分享、情绪共鸣四个阶段.而情绪传播向社会进行深层的长期影响则是以形成社会情绪记忆场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身份认同、塑造社会情绪文化的逻辑来实现.这三个环节相互传导并形成循环,不断作用于社会的精神结构.  相似文献   

18.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及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博物馆传播功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作为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机构,博物馆以文化传播为基础和本职,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应突破传统的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和范式,从市场营销及文化消费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笔者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传播工作实践,着重对博物馆传播理念进行初步思考,进而提出了一些想法和观点,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新闻报道在新闻客观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西方新闻更倾向于负面报道,中国新闻则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主要是中西方新闻传播思维、传播体制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本文从中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了不同新闻传播体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