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入推进班本德育课程开发,构建每一个班级高质量的德育课程,是提高班级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班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班级为基点进行的德育课程的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整套活动,其特点为灵活性、生活性、活动性。班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包括:班本德育课程开发主体是班级,班本德育课程开发根本目的是满足具体班级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需要。班本德育课程开发的立场有儿童立场、生活立场、生命立场、经验立场、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2.
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引导道德认识,熏陶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规范道德行为发挥其德育功能。优化存在于高校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德育隐性课程有助于发挥德育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解决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德育内容分析和研究发现,安大略省的德育深深地渗透在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其特点主要包括:其一,安大略省的健康与体育课程中德育内容要求是发展性的,即不同年级阶段,德育内容的要求重点不一样。其二,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紧密,且紧紧融入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其三,安大略省健康和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要求主要是通过学生“doing”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其四,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要求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不只是禁锢在班级内。其五,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安大略省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德育渗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在教育教学中更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标同样不容忽视。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具有隐蔽性、导向性、情感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它通过与显性课程、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学校制度相结合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形成、完善和发展学生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水平的整个德育过程中有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并能恰当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6.
小学德育新课程在一片“热闹”与“繁华”中步履维艰的推进着,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教师对其的适应性。从教师培训、小学德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小学德育课程的自身评价体系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找出提高教师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部分构成的。实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从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领域出发,把握“四个原则”,在“五个坚持”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基于对德育地域文化性的理解。西部农村地区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这在根本层面上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德育课的教学;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美德在我心”课程的开展。文化在制约德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所以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从文化入手。此外,要发展教师的道德专业素养,并在教师教育中创新德育教师培养途径;德育课程要从平凡的生活资源中获得更多滋养;学校更深刻地践行新课程德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施隐性课程是高校德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粗放型”水平制约着隐性课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体现。深刻认识隐性课程资源,反思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进而构建起开发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有利于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更具德性教化价值的高校德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课程与哲学、心理学的关系为立足点,从孔德"实证主义"、波兰尼"默会知识"的理论来源与发展;"实证主义"、"默会知识"哲学观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行为主义、内隐学习等心理学流派与课程的关系;德育的特殊性等角度入手,探析了高校德育隐性课程的源头。从不同方位、不同纬度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作了梳理,以期通过本文的梳理,加深对隐性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从而对德育工作的实践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三类 ,即 :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体育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机制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12.
.T.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课程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相应的专业设置也应随课程的改革而有所变化;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目标是一致的,课程开发技术标准的出台将会使高职双证书制度的问题得以根本性解决;在工作任务分析时既要分析工作过程的潜在的迁移性,又要着要分析职业平台的基础对职业迁移能力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理念,可以将课程设置为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并尽可能采用模块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小学德育课程经历了初步探索、稳步发展、多元融合的历史轨迹.利用知识图谱分析与文献研究的方式方法,梳理20年来知网数据库CNKI中的小学德育、小学思想品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载文情况、发文单位和主题分布,总结提炼20年以来不同发展阶段德育课程的研究重点,并经过CiteSpace软件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演进、内容聚类进行可视化剖析,从整体掌握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这将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德育的根本性变革 ,其中德育取向的嬗变非常关键 ,将引领着德育的各方面改革。从德育的目标取向、课程内容取向、课程实施取向以及德育的学习取向等方面入手分析并阐明观点 ,以期对基础教育德育改革的完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中小学活动性德育课程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得到不断的调整和更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实施学校活动性德育课程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新加坡在实施活动性德育课程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出发,阐述了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途径,即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义务教育德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是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实施德育教育课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师生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享受《道德与法治》德育大餐的同时,又受到《道德与法治》所隐含的观点偏失、概念混沌、内容疏漏、事例繁琐等问题信息的干扰。为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扫清问题信息的障碍,教师要先期发现并纠正教材问题信息,弥补或删除其内容的缺憾,探求并形成自身克服教科书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在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改进中具有生长空间;全球化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在当前高校德育课程改进中具有生长空间;在全球化中改进高校德育,"通识教育"成为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的产生彻底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为更多的学校和老师所采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转课堂将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革,促进了学生对于德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在了解翻转课堂的产生、发展与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翻转课堂的作用与效果、翻转课题对于高职德育教学的影响以及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下的高职德育课堂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变革进行详细阐述,旨为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开展、学生的德育课程的学习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潜在课程     
就国内外一些学者对潜在课程概念的几种论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以往关于潜在课程的特征、潜在课程与常规课程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潜在课程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潜在课程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