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主体,教育活动应当是主体性活动,教学过程也就当是主体教学过程。教育现代化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开拓创新,全面发展的人,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课内切实保障学生主体地位,课外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才能,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具体地说,自主性即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人们也殷切期望教育能弘扬人的主体性。国内学术界从20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其间也开展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验。然而,现实中,有几位教师是真正地而不是漫不经心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主体来教育呢?可见,学生…  相似文献   

3.
仇忠海 《上海教育》2007,(11B):27-27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和帮助个体认识到自我的主体地位与价值,认识到生命对于社会、他人的积极意义,并促使他走上生命的自我建构之路,这样的建构应当是一个和谐发展的过程,需要在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里完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切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的根本条件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是有教育主体参与的.自我教育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表现,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实施的教育,是个体完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促进教育对象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自律教育     
自律即人作为主体主动地自己约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自律具有社会制约性、发展性、自由性。自律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培养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其行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构建人的自律机制,培养人的自律品质。自律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加强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增进全社会成员自律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盛德友 《教育与职业》2006,(15):114-115
内省,就是通过反思自身行为来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调节的心理活动,是人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基础。它可以指导、启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主导双方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调整自身行为。尤其是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它增加了人文主义关怀的新内涵,提供了更新、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因此,内省是走向成功教育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 ,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活动 ;课程设置上呈现“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翠 《培训与研究》2007,24(7):92-93,122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个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根据价值要求,充分发挥个人主体的能动性,既自我学习,又接受外部教育的影响,使个体在诸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育活动;它是对当前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显现,人由此逐渐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个过程本质地体现为人的发展,发展是人存在的必然诉求。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指向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这是主体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交往就是合作,就是实践本身;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主体性思想探析刘明贵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力图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进而展示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根本特性,是指主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其根本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摘赠刊     
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 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育理解为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而不是主体之间的活动,扼杀了被教育者的自我创造力,人的发展出现了物的异化现象。教育只有被合理地理解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共同实践中发展自身的过程,人才会作为主体而发展自身,教育活动才会以此为逻辑前提。教育双方互为主体双方,变传统的教育主体观为“交往的教育主体观”,才能进入真正的交往,更好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我修养的提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和调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召力、渗透力和有效性的增强,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我修养的提高。本论述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自我修养提高的必要性、基本要求及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否能建构一种尊重人的主体发展性和主体生成性的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很值得反思,并在实践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人的主体性的理论视野反思当下的基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正在走失,学习处于“无自我的主体”状态,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实际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多元智能观,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要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力与话语权力;要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和谐发展。使其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进而不断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立场鲜明地提出主体发展性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立的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发展中的有独特个性的人。在新学生观的指导下,还教学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完善,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7,(5):92-100
凡是介入了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人都是家庭教育主体。当前,家庭教育实践存在着教育主体权利、义务让渡的失位和责任、使命偏离的错位的情况。要实现家庭教育主体实践品性的回归,家庭教育主体须实现准确的自我定位,明确教育主体的责任与担当,不断提升在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品质。  相似文献   

19.
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交往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往来,相互作用,作为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方式,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同时,由于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的交往关系也就体现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交往是在教育这一特殊社会领域内人们基本的活动方式,与一般交往相比,教育交往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表现为教育交往是平等与不平等交往的统一,“手段性”与“目的性”交往的统一,“互动”与“教育”的双重性质,以及教育交往具有着促进个体在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意义上建构自我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10S):28-30
在前面八篇教育演义中.我们在不断演绎人文主义.由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到生命教育、后现代主义.最后回归到素质教育。在这不断演绎的背后,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影子在闪现:自我。其实,所谓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人文主义教育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自我恰恰是人的核心.是人一切思想和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这个意义上,自我蕴含了教育太多的秘密.自我无可回避。[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