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转型期间,农村旧的养老模式功能不断弱化,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受财力所限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目前,我国农村养老可采用自下而上的内敛型养老模式,即以农民个人养老为起点,依次发挥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和政府的保障作用,内剑式地满足农民养老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必须遵从农民的需求和意愿,达到以农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均等化。本文以6省194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托,认为农民基本养老需求呈现"一强多样"的局面,社会化的养老方式越来越为农民所接受。年长者比较认可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但不同地区的农民养老选择差异大,西部农民更认可社会养老方式;养老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西部地区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必须履行农村养老公共服务的责任,并针对东、中、西部的特点开展农村养老制度的创新设计。在培养和完善农民公共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养老文化,逐渐构建一个多元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乡二元分治的治理模式、农村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以及农民在养老保障上的失语,是促成当前农村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家庭养老能力受到削弱,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同时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存在制度缺陷,这种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无法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因此,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土地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解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备受关注,尤其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养老保障政策选择问题,首先将以实地为例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养老保障具体状况;之后分析我国现有的几个针对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更加全面的进行比较分析后探索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家庭独居养老现象尤为突出.根据安徽省两县的实地调研发现:观念偏好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有重大影响.此文利用多元logit模型对影响农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养老模式来看,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属于居家自我养老型,其次是居家社会养老型,最后是居家子女养老型;从养老意愿上看,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将家庭居家养老视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家庭特征、现实养老等是影响居民养老的重要因素;基于农民的养老选择,应该重视公共医疗服务、社区组织在农村养老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在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后,养老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十分欠缺的情况下,多种保障形式共存是中国农民养老的基本特色,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完善我国农民养老保障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开展,如何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建立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保险是农村现行主要养老模式。传统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农民有强烈的参保意愿。只有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才能彻底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继续发挥家庭和土地的保障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目前农民养老保障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形式。在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保障形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农民养老风险,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民养老问题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启动,于是不少人士认为农民养老可以通过社会养老模式来解决。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能力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应构建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区集体养老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根据农民的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如何应对养老、医疗、福利、社区服务等老龄化问题更加凸显,老年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老年教育中,老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为突出。因此,积极探索我国老年教育,特别是它的重要内容——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对确保老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发展老年教育既是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老年教育政策发展经历管理机构建立的萌芽期、管理主体更替变化的初创期、纳入老龄事业范畴的发展期和独立政策文本出台的完善期四个阶段。据此,形成对我国老年教育发展的基本认识:属性认识经由社会问题、精神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管理主体由老龄部门、文化部门到教育部门,服务对象从老干部转向普通老年人。展望未来,老年教育可关注教育与老龄、公益与市场、系统与法制、普及与均衡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切实做好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了解其类型和阅读要求,付真情于老年读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城市社会老龄化形成的老年群体及其道德问题提出了老年伦理研究的必要性。老年伦理研究的对象是与老年人活动相联系的各种道德关系,即老年道德关系。老年伦理研究不仅要发掘老年人丰富道德资源的社会价值,更有责任研究如何促进老年人道德观念更新和发展的问题。除了老年人生问题的研究之外,老年伦理学更要着眼于围绕老年群体而产生的各种道德问题。老年道德有其特殊性,包括老年群体道德地位的特殊性、老年群体道德活动的特殊性、老年群体道德心理的特殊性、老年群体道德关系的特殊性等等。  相似文献   

15.
旧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革命理想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结构相对简单;而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全球化文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心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特征是失衡和多元。针对这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积极利用教育资源,营造健康政治空气,大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心理学是否仍然具有理论魅力和教化力量,心理学者是否真的在思考和创造,关键在于心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是否发生真正的改变。中国心理学传统以关注人生命的完整性、目标的人本性和价值性以及方法论的关系化取向,在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中,成为科学心理学高举"反思之刀"实现自救和新生的重要学术资源、创新资源和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17.
解决老年知识分子存在的抑郁、焦虑问题。采取认知行为疗法,从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入手,纠正认知上的非理性观念及不良行为,消除抑郁、焦虑情绪。通过分析得知,老年人生理上的改变,也会出现心理改变。老年知识分子中空巢家庭增多,需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晚年才能幸福。提醒大家都应关心这类人群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由于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老年人犯罪的绝对数量及在犯罪中的比例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老年人犯罪及刑事责任的研究在刑法理论界仍很薄弱。因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借鉴古今中外刑事立法对老年人犯罪的具体规定,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等特点与我国的实际,着眼于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中存在的逆反、从众、冷漠、困惑等心理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些心理障碍是由大学生自身特点、社会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造成的。消除这些心理障碍的教育策略主要有情感认同法、认知改变法、榜样教育法、激励法。  相似文献   

20.
The direc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sport psychology has changed considerably since its emergence as a recognizable subdiscipline within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in the late 1960s.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he structure of current sport psychology specializations within graduate programs based on a survey of 33 programs with sport psychology special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b) trends in sport psychology graduate education, and (c) concerns regarding the fu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sport psychology in terms of coursework, research, and applied service prov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