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博览会的效益取决于它探讨的基本问题,伟大的博览会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博览会探讨生活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与工业两方面都完全面临着新问题,寻求好的方案,对于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社会以及技术工业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郭栋 《世界文化》2010,(9):30-31
水岸的曲线和桥的纵深一跃,给了我们自然景观中纵与横的视觉美感,我们似乎找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连线。的确,我们的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江河,不敢想象失去了水和桥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09,(12):10-11
今年3月,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仲跻昆教授邀请我们出席黎巴嫩诗人阿多尼斯的见面会与他的诗选中译本的首发式。起初我们有点犹豫,就像我们对中国“先锋派”诗人的诗不感兴趣一样,我们对阿多尼斯的诗也并未重视。那时,深受读者欢迎的黎巴嫩诗人是纪伯伦,哈比卜·塔比特,女诗人纳迪雅·图威妮……  相似文献   

4.
符熠 《世界文化》2009,(9):24-25,32
但愿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纯粹、安宁的人类之地.一处河流与岩石之间属于我们自己的果园。因为我们的心总会超越我们.就像他们的心。我们终将不能再跟随它.只能抚慰它梦想的图景和神一样的形体:那里有更大的尺度,能让它获得更高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大理文化》2010,(3):1-1
春回大地的季节让我们想起许多能指的词语:阳光明媚,万木复苏,暖风习习,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然而要想在春天里感受到大地的适时变化与神奇魅力,我们就必须放慢匆忙的脚步,我们就必须告别惯常的忙碌。唯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一切以"快"字当头的时日里,真正感知自身的存在和触摸  相似文献   

6.
我们走向前     
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天,我们这本走过了三十载春秋的文化综合杂志以崭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了。我们想在这新十年的第一天中,向大家表达我们的希冀——新十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十  相似文献   

7.
我们云南多树,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树的,所以获得了植物王国的美誉.树很多的地方,我们就将这些树的整体叫做森林.我一直认为,树其实应该是我们这里真正的主角.在更早些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仅仅只是住在树与树之间的空地上,享受着绿叶与土地之间上天给他们的丰饶赐予.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艺工作者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无愧责任与使命,不负梦想与追求,努力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情、为改革鼓劲、为发展加油,以更好更多的精品力作来体现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百花齐放的文艺气象来表达我们对上海的责任和热爱,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回报人民对我们的期待和信任。  相似文献   

9.
肖芳 《世界文化》2013,(11):50-52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疾病的隐喻》的开篇中提道:“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个王国的公民。”诚然,从古自今,我们人类都是徘徊在健康王国与疾病王国的居民,而其中有种疾病与人类特别“有缘”,即结核病。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我们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中华民族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并想象与创造新的世界与未来。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  相似文献   

11.
叶嘉莹 《中国文化》2009,(1):106-119
以上我们对于李清照词之美感特质既然已做了相当的讨论,下面我们接着所要讨论的,当然就是往往被人们与李氏并举的另一位女词人朱淑真了。  相似文献   

12.
年龄通常是人们思想上的中心课题。我们年轻时,总倾向于把上年纪看成是件高兴的事,并渴望早日长大成人。而当我们变老,面对身体逐渐衰弱时,我们又总是把年老看成是件不快的事。有时我们会一反常情,总想要成为一个与我们年龄不相符的人。通过对其他人生活的研究,我们得出:一定年龄的人做出一定的事情。如果我们总是盼望更老成,更富有经验,如果我们总是渴望永葆青春或回顾以前的美好时光,那么我们现在就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眼前的时间,尽量地充分利用它。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纵横人们意识中的洋人和高等华人的马队,有阶级的思想体系与无阶级的艺术流派,于脑海中纠结缠绕,留下的是人家绝尘而去的碎片、迷惘和困惑。我们不是没有艺术大师,也不是没有艺术体系,只是我们的研究尚不深入,不系统;我们的学术底气和话语权尚不厚重,不强势,始终未能建立并推出与文明古国、人口大国、经济强国地位相适应、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或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艺术体系和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4.
王鹤鸣 《寻根》2013,(4):63-67
因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课题的需要,我们于2012年11月15日至23日,前往云南搜集有关资料。到达摩梭人的居住地宁蒗县永宁乡后,我们住在"女儿国大酒店"。接待我们的县图书馆杨馆长出生在永宁乡,他对家乡的环境非常熟悉。  相似文献   

15.
赵文心 《世界文化》2010,(9):23-24,25,26
与素不相识的人相遇,在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是太过寻常的事。每一天,在街头,在校园,在水边,在山林,在剧场,在……我们能说出无数与陌生人相遇的地点与时问。相遇又如何?视而不见就是了,擦肩而过就是了,按部就班过自己的日子就是了。不过,仔细思量,或许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点点期待,期待和谁谁在相遇的刹那擦出火花,改变命运……  相似文献   

16.
郭英剑 《寻根》2014,(4):24-27
<正>说来是缘分,我与阿滢兄的认识,始自我们共同参加的一个学术组织——全国阅读学研究会。2009年5月,学会在宁波召开研讨会。我记得,当时我在大会有个发言,下来后,阿滢兄与我有过一次时间短暂但很愉快的交谈。当时我们相约,今后一定加强联系。在会议结束我们各自回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之后,读书和写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阿滢兄曾经将自己的大著馈赠于我,而我曾将当时自己翻译的作品寄奉给他。正是从那时起,我也开始关注这位身兼藏书  相似文献   

17.
汤一介 《中国文化》2014,(2):190-191
今天非常高兴,来了很多朋友,特别是来了一些老朋友。我们这些老朋友见面次数一年也不会太多,但是,到今年年末的时候我们这些老朋友能够见面,而且还与新朋友一起见面,这是一个非常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悠悠百年,那些与我们一起走过黑暗与光明、忧患与安乐、战争与和平、离散与团聚的中国音乐家们,曾写下多少深情的咏唱,多少激越的交响;那些久唱不绝、永驻心头的旋律,不正是我们民族的呼吸、民族的向往、民族的世纪之歌吗!”读着《20世纪华人音乐经  相似文献   

19.
柴河     
正太阳不负人心,依然每日升起。蓝色的暗夜与红色的晨光在远处交集,但黎明来了,因为我们信。漫长的冬天马上过去,春天还会来,因为我们信。信就是可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万事万物本在我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20.
移民问题远不只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口概念和人口问题,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问题。文化是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移民文化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多声部的问答辩证法与实践调适过程,最终在"我们的形象"与"他们的形象"的动态过程关系中共同塑造"我们的形象"和"我们的身份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