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寓言","重言"和"卮言"就是所谓的<庄子>"三言"."寓言"有寄托、寄寓的意思;"重言"一般理解为引重之言;"卮言"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描述、去论说的话."三言"在<庄子>一书中不是简单地相加构成篇章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言"中那些充满奇特想象的故事是<庄子>一书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超乎寻常的想象,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形象与思辩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让读者有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卮言”即“优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卮言"是《庄子》的一种写作方式。学者认为"卮言"是对散漫无谓之言的比喻性说法,或是先秦饮酒礼中的祝酒辞。事实上,"卮言"即"扬觯之语",它的散漫嘲戏的特点,说明它是俳优在酒席上的语言表演,又称"优语"。"优语"的内容包括插科打诨、谜语、神怪故事和说唱等。"优语"因其娱乐性质而享有豁免的权利,俳优可以利用这一职业特权进行劝谏,因此,"优语"又是一种有所承担的话语形式。"优语"因其似有似无的姿态和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而得到道家的认同。《庄子》大量采用了"优语"即卮言的形式,或模仿了它的表达方式。《庄子》自云"卮言日出",确非虚语。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三言"概念是对《庄子》文本中"寓言"、"重言"、"卮言"概念的合称。通过对"三言"术语的历史考察与分析,认为"三言"具有"名称"和"概念"的双重性。"三言"作为名称,它指庄子所运用的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寓言、重言、卮言;"三言"作为概念,它指阅读和研究《庄子》文本时所运用的解释性工具。  相似文献   

6.
庄子作为道家后学,可谓是"反思者的反思者",他拒绝接受现有的是非标准,也在对政治和养生的态度方面区别于道家主流。庄子的思想因此表现出某种反常性与启迪性,并希望通过这些性质达到改变、超越人自身的效果。这些性质与努力也集中地表现在他对"蝴蝶梦"和丑怪的言说中,而运用"吊诡"的"卮言"则是庄子独有的启迪性语言。在与古希腊哲学的对照中,庄子思想的上述特征可获得更为清晰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一部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超然物外的人生观,潇洒悠然的处世态度,构成古代知识分子维护人格尊严的一道精神防线。而庄子用以承载其思想的语言也极具艺术魅力。本文拟对《庄子》"三言"中尚无定论的"卮言"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庄子》文本,论证了"三言"中的"重言"、"寓言"是一种文学样式,相当于今天的寓言文学艺术;"卮言"则指庄子寓言文学"无心"、自然的艺术风格,它们之间是文体和艺术特征的关系,从而证明了主张"三言"是三种表现手法观点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道"与"意"的混淆,引起了解读时的偏差,<庄子>中的"言不尽道",被理解成了"言不尽意",经过分析<庄子>言、道、意的关系,以及言尽意中所存在的阻碍,并简单探讨庄子在言尽意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明了<庄子>言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语录是古代十分重要的一种文献,目前有关"语录"与"语录体"的含义、起源、类型、文体生成及特征的认识还存在分歧。"语录"与"语录体"是相关而又有差异的两个术语,二者有着较复杂的关联。"语录"可指文献,而"语录体"则是指文体,在此意义上,"语录体"从属于语录文献。不过"语录"也指文体,此时的"语录"可指专书文体,也可指篇章文体,而"语录体"则指专书文体,专书意义上的"语录"与"语录体"是一致的。由于专书文体是由篇章文体构成,故"语录体"也包含"语录"。从起源角度来看,"语录"先于"语录体","语录体"是"语录"发展的结果,是由《论语》创制的。从专书角度来看,《论语》开创的"语录体"呈现言、行两录的特征;从篇章角度来看,《论语》存在格言、对话、事语这些次生文体。《论语》篇章文体的形成主要缘于粘合、扩充、原文迻录、改造等编纂方式,而专书语体的形成则与编纂者自觉接受乞言传统密切相关。《论语》的编纂源于孔门实录,它们大都与教学相关,但《论语》首先属于儒家文献,此后成为经部文献,这就表明,"语录体"在开创之际就已呈现出教学之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话是《庄子.内篇》寓言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与其他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相比,《庄子》对话形式独具特色,表现在:对话主体的多样与对置;对话情景的预设与虚拟;对话答语的后应与无言;庄惠对话的史实与多元四个方面。在这种特殊对话形式背后蕴含着高妙的对话效果和深刻的思想意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我国古代极其伟大的一部哲学著作 ,同时也是一部极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文章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庄子散文艺术的审美构成及其核心 ,同时也指出了它作为文学著作和美学著作所存在的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3.
刘再复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按照时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区分明显。以散文文体而言,可分为散文诗、对谈、独语等。本文从宏观上梳理刘再复散文,作分期分类,以鸟瞰的方式,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所谓论体文是指以“论”作为标题、以明辨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中,是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大量使用“论”,它是孕育论体文的土壤。庄子、荀子等作家以“论”题篇的文章出现,标志着论体文的成熟。“论生于易”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它的提出只是出于儒家的宗经观念,论体文的源头应该是先秦诸子散文。‘  相似文献   

15.
对话是《庄子·内篇》寓言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与其他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相比,《庄子》对话形式独具特色,表现在:对话主体的多样与对置;对话情景的预设与虚拟;对话答语的后应与无言;庄惠对话的史实与多元四个方面。在这种特殊对话形式背后蕴含着高妙的对话效果和深刻的思想意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严格说来,对古人通常称为"骈俪"、"骈四俪六"的骈文性质,学界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从骈文的创作演变历史和历代人们的有关论述和文章选集来看,与其说骈文是一种与诗、词、奏等相对的一种体裁,不如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正是作为后者,它广泛地存在于历代各种体裁的文章中:赋、连珠之中有骈俪,令、状之中亦有骈俪。而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种言说方式的人们被冠之以骈文家,具有浓厚骈俪色彩的文章则被称之为骈文。  相似文献   

17.
从体的角度,通过对余秋雨散体定位的分析,阐述散的体分类不够系统、科学,散体的原有规范已经不能涵盖新的散样式,从而进一步论述余秋雨散批评中存在的缺失与散体分类的缺陷有着必然的关系。认为世人对散体的建设重视不足,应持续地对一种学现象进行跟踪,摒弃浮躁与意气用事,以期散批评能达到深入、公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庄子》者多从其思想理论意义进行阐发,本文认为《庄子》在结构上也是浑然一体自成体系的.文章列举《庄子·内篇》中的三篇进行结构分析,展示出庄文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散文风格是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散文风格的研究有助于英语散文的鉴赏与翻译。从英语散文的文体特征分析上可见,优秀的散文通过字词的巧妙运用体现自然、率真的风格,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在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柳宗元都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著名作家之一,特别是他的散文文体创作,具有诸多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媲美的创新特质。通过对古代散文的概念、文体论的概念以及对柳宗元的散文分类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柳宗元散文的分体分类,有利于我们对柳宗元散文文体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