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委婉语中也大量的存在着隐喻.借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分析委婉语的认知机制,并从概念隐喻的模式下对比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发现两者存在很多的共同点,都借用"休息"、"离开"、"与神灵在一起"、"结束"等概念来表达"死亡"的概念.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点:英语中多用"最后的事情"来婉指死亡:而汉语中可以用"自然界万物的凋谢、陨落"等来婉指死亡.  相似文献   

2.
李梓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2):107-10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英汉语中“嚼”概念隐喻及其理据。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嚼”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以“嚼”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分别是“嚼”的动作、结果和功能/目的等。汉语中尤以从功能/目的方面进行语义引申。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学界一直倡导学习英语要用英语思维,但其在现实中屡遭尴尬.本文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思维的机制入手,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用英语思维"缺乏理论依据和现实可操作性.对大众而言,英汉思维的融合互构才是学习英语的现实选择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死亡委婉语是各种语言中共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非常丰富,虽然一些表达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受到两个民族不同人文属性的影响,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英汉死亡委婉语互译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作展开话题和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和策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客观维度"和"主观维度"两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在英汉双语转换中的翻译处理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感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极为普遍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故而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新鲜奇美意境这一点上,通感成为了英汉修辞格里共有的一株奇葩。然而,语言终究是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创造和使用这一修辞格时不免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从"大同"即感官相通普遍性、表达构成相似性,和"小异"即具体联想差异、创作倾向差异方面进行论述,以揭示英汉通感的"同姿异彩"之妙。  相似文献   

7.
孙玉兰 《文教资料》2012,(19):45-4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和对比了英汉语中"耳"的隐喻映射的范围、个性和各个映射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耳"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有其特殊性,这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思维及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莫非"、"莫不是"、"难道"辨析——兼论三者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语气副词"莫非"、"莫不是"、"难道"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共时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辨析.发现三者在现代汉语中虽然是同义词,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并非完全可以替换,它们的具体用法及所表达的语气等方面都有差别.  相似文献   

9.
"绿色"(green)作为当今时代的时髦词,具有研究价值.从修辞构词看,特别是从隐喻和借代的角度,英汉"绿色"词汇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从语义上看,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英汉"绿色"(green)的意义有从原来的文化趋异走向文化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角度,比较分析英汉语言中味觉词"辣"的概念隐喻。英汉两种语言在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反映了两个民族身体体验的相似性和文化体验的差异性。本文还验证了高级感官词可以用来修饰低级感官词,分析了英汉语言中"辣"的隐喻现象,对"辣"的隐喻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语言中"辣"的隐喻共性和个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英汉味觉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变换考察是对汉语句子的一种动态分析.在《搜神记》"有"字句的研究中,通过"内部变换"和"外部变换"两个方面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对"有"字句的特点获得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折射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较大,英汉颜色词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同一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及其翻译的处理,说明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要注意颜色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准确译出"颜"外之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英汉词汇对比角度,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酸"这一本义为一种味觉的词,从词的语法意义即名词、形容词、动词三个方面进行了词义的英汉对比研究。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对比,试图发掘出在本义相同的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汇的其他基本词义是否完全对应,借此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理据性、词化程度以及反映出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英汉广告语言都大量使用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进而打动广告受众。广告商的修辞技巧和语用能力可以从英汉广告语言的对比研究中得到验证。本文结合大量的具体例证,从词义修辞、结构修辞、音韵修辞等三个方面对英汉广告语言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对译中的风格等值问题:(1)风格等值的困难所在;(2)建立风格等值的可能性;(3)对难以达到风格等值领域的探索.笔者考察了翻译史上关于风格翻译问题的多种观点,认为英汉对译中可以做到风格等值,这对不断研究和探索此领域或许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因为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不同民族对相同颜色词汇的理解大多各不相同。本文以英汉颜色词"Green/绿色"为研究对象,从英汉颜色词汇研究现状入手,梳理国内学界对英汉颜色词汇的翻译方法。同时通过分析人们对该词汇在英汉语境下的不同理解,界定颜色词"Green/绿"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不同含义,剖析合适该词汇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英汉对比和英英对比两个角度,探究对比法在高职语音教学中的应用。在英汉对比时,笔者考察了英汉元音、英汉辅音以及英语重音和汉语声调方面的对比教学;在英英对比时,笔者探讨了音的清浊、舌位、长短、唇形;语调的升降;音标的拼写形式以及英美发音等方面的对比教学。  相似文献   

18.
"答记者问"是新闻发布会的重要环节.过去对"答记者问"中的"答"的研究较多,而对记者的"问"研究较少.本文以2009年上半年9部委87次新闻发布会中的全部记者"问"为分析样本,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提问数量、提问方式、问题指向、语体色彩和礼貌系数等几个方面对"答记者问"中的记者提问进行了初步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外语教学先后把语言的结构、功能、心理、文化等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把外语教学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行为,先后强调教师、学生或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从对比语言学出发考察外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阐释英汉对比语言研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英汉机器翻译发展迅速,已走进实用化和商品化的阶段并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然而在目前的科学水平下,英汉机器翻译还不可能达到人工翻译的水平.我们应对英汉机器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共同探讨其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