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存在着取向迷失与异化,评价对象片面、狭隘,评价方法简单、单一,重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参与者的少数化、非专业化等问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多样化应坚持发展为本、注重过程、客观公正、全面综合、灵活有效等原则,努力实现评价取向和标准多样化、内容和对象多样化、方式方法多样化、参与主体与信息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教育理论发生了大变化,教育评价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呈现多样化的风貌,出现了课程本位评价、真实评价、实作评价、动态评价、生态评价、计算机本位测验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以评价的对象和标准来看,主要有四种取向:知识取向、能力取向、准确取向、互动取向。因此,从教育评价的发展来看,将会呈现多元化与整合化、情景与过程化、个性与差异化、科技与智能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近些年的教育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育评价理论也得到不断发展 ,呈现多样化的风貌 ,出现了课程本位评价、真实评价、实作评价、动态评价、生态评价、计算机本位测验等多种方法 ,从这些方法以评价的对象和标准来看 ,主要有四种取向 :知识取得、能力取向、准确取向、互动取向。因此 ,从教育评价的发展来看 ,将会呈现多元化与整合化、情景与过程化、个性与差异化、科技与智能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存在、知识分化与融合的趋势、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等,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课程的多样化发展本身是一种进步,有助于建立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的课程结构,解决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许多难题,有助于课程改革走出理论困境和促进课程的本土化建设。课程多样化表现为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相当丰富.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课程观、课程类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在选题、内容、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扩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实践等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客观需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开始产生,而且目前显现的有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对此,广大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了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与反思,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理论支撑点及现实基础”、“改革的具体内容(即对象)”、“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课程评价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比照的基础上,论述我国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问题。作认为,校本课程目标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取向;校本课程内容应以选择与学生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采用横向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为取向;校本课程实施应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课程创生取向;校本课程评价应采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编、课程实施的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课程管理的落实等方面都紧紧抓住了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给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扩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实践等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客观需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开始产生,而且目前显现的有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对此,广大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了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与反思,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理论支撑点及现实基础”、“改革的具体内容(即对象)”、“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课程评价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当然,这其中不乏对此次改革的反对之声。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原先的基础教育在课程目标、内容选编、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改革的风险是失败,不改革的风险是灭亡”,似乎原先的基础教育让学生感到恐怖,压抑着他们的智能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从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选编、课程实施的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课程管理的落实等方面都紧紧抓住了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给我国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蓬勃生机。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扩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价值取向、教学实践等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客观需求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开始产生,而且目前显现的有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对此,广大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了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与反思,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可以成为我国课程评价的一个基点研究。文章从评价取向、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要求四个维度概括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建议我国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建立和完善多元主体、复合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年一年所载论文进行的内容分析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公民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学习理论以及不同视角的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未来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将逐渐下移,呈校本性和实践性发展趋势,并开始关注教育评价研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基础教育研究中逐步显现;基础教育研究类型日趋多元化、研究范式日趋多样化,以定性研究为主,统计研究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课程理解:现实问题与应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课程理解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进行有效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个体精神和生存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理解存在对象狭窄化、取向极端化和角色对立化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理解取向是教师从生存视角对课程精神进行忠实理解.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推行了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根本问题”的理论逻辑,以综合的思维与辩证的方法统整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与操作策略,形成了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模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将党的教育方针、基础教育课程方案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建设、课程实施与评价纳入课程方案整体设计,形成了中国特色课程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与之相适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取向。一、生本化取向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所以,在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学生评价中,都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学生评价改革是学校课程评价改革关注的焦点,本探讨的学生评价改革是指,确立以发展性学生评价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主导思想,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几个方面,所做出转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值得关注的几种倾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方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宏观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3级课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在其开发与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倾向。如课程价值取向的唯地方化、课程哥爱主体的单级化、课程形态的学科化、课程资源的文本化、教学方式的课堂化、课程目标的片面化、课程评价的单一化、课程开发的泛化、课程设置的表面化等。必须密切关注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消解措施,以保证地方课程科学规范、健康有序、持续稳定地有效实施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课程评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在个体体验价值取向下,以学生内在的经验为评价标准的课程评价,逐渐成为高校课程评价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重视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参与;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及情境,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课程评价手段与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人感知与体验等经验,进一步改进高校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分析如下几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课程结构伯多样化,课程管理的均权化,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课程改革节奏的加快。  相似文献   

19.
在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两者整合的最优化,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所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课程是关键,而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等课程结构要素在整合过程中均受到了信息技术积极的影响.如何从课程结构要素入手,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结合?该文结合高中语文课案例,以课程结构要素为结合点,通过将教学内容主题单元化、教学过程思维引导化、学习活动多样化、教学资源实用化、学习环境适用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等方法,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教育价值取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推进许多年,但评价始终是改革的瓶颈,主要表现在缺少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工具,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评价标准不能全面和客观反映科学探究的内容,如学生的纸笔测验成绩与科学探究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国际上目前采用的PISA、NAEP、TIMSS等评价方法或技术过于复杂,或评价的维度与指标差异较大,难以在我国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