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梅 《中国广播》2006,(12):32-35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了大型系列直播《万里长歌》。这次直播从八月下旬开始到十月下旬结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之声联合中央台驻地方记者站和10家地方电台,沿着当年红军主力长征的路线,跨越10省区,万里接力,在每个双休日其中的一个上午与全国亿万听众一起踏寻红军足迹、感悟长征精神、见证沿途变迁、概览老区新貌。我有幸参与了这次中国广播史上行程最长的直播行动,收获是多方面的,有一些不成熟的心得愿意在此与同行们分享。  相似文献   

2.
王凯 《中国广播》2006,(12):35-37
如果说,《万里长歌》开播以来,得到了业内外好评,我认为主要是在主旋律题材广播直播节目的感觉化和故事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一、新闻直播节目的感觉化何谓新闻感觉化?它是指受众接受和感觉新闻报道刺激的能力,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这种刺激能够给受众带来愤怒、悲伤、压抑、快乐、愉悦等感觉。运用记者或新闻事件当事人、见证人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细小的、具体的细节,给新闻报道一种生命力。可以说,能让受众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  相似文献   

3.
高岩 《中国广播》2006,(12):40-42
一个广播节目如果没有好的节奏感,就很难有较强的可听性,自然也就不可能是一个好节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节奏是广播节目的重要形式要素,而一个节目的风格和节奏有很大的关系。任何广播作品,包括新闻、访谈、专题、文艺……都有如何把握节奏的问题,但是对于像《万里长歌》这样每期将近两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来说,节奏的问题似乎尤为重要。这种重要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时间较长,如果缺乏节奏上的变化,就很难留住听众;二是变换节奏的手段要讲究艺术。因此,从启动之初《万里长歌》的策划者们就一直把节奏放在了与  相似文献   

4.
蔡万麟 《中国广播》2006,(12):29-31
十集系列直播《万里长歌》也像是一次电波里的“长征”。就广播而言,对一个主旋律主题做异地的、接续性的、累计近20个小时的直播,似乎也是“前所未闻的”事。报道组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有亮点、有突破、有美誉,应当说在情理之中。当然,努力也要有方向,路线错误不能有。事实上,《万里长歌》从一开始策划就有着明确的追求。我们把近些年对于广播的感悟和心得,几乎全部倾注于《万里长歌》。因此,《万里长歌》是以往经验的结晶,也是未来发展的试验。它的成功,印证了我们对于广播理念和实践诸方面的一些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长歌》给  相似文献   

5.
姜保红 《中国广播》2006,(12):38-39
笔者认为,《万里长歌》的成功,是把握了两个规律,即广播规律和收听规律。两个规律的实质,就是既要符合媒体自身特点,又要考虑听众需要和感受,做到扬长避短,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如何把握好这两个规律,并以规律为指导,做好节目?《万里长歌》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一、着眼整体强调节奏平时做一般性的广播节目时,编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内容上。但《万里长歌》有其特殊性,一是题材本身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虽说史料丰富,不乏精彩内容,但也对节目的可听性提出了挑战。二是时间长,  相似文献   

6.
7.
张敏 《记者摇篮》2009,(11):83-83
直播板块节目作为一种受听众欢迎的广播形态,已经存在十多年的时间了。从1986年底南方城市兴起了广播节目改革热潮,珠江经济电台推出了大板块主持人直播节目,到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节目改革中推出《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等综合性主持人节目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焕发广电生机的有效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8.
李军 《记者摇篮》2009,(12):54-54
近些年来,随着对高考的关注不断升温,报考类节目应运而生。辽宁电视台的报考类节目《报考指南》始创于2002年。作为辽宁电视台特别制作的大型直播节目,《报考指南》以其全新的服务理念,新颖独特的节目形式以及大型直播节目操作实力,连续多年独占省内市场,全国百余所高校参与直播,收视人群达到3亿多人次。  相似文献   

9.
王锐 《中国广播》2007,(8):27-28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深圳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电台联合推出了12小时特别直播节目《潮涌香江》,全程直播了庆祝香港回归卜周年的各项重大活动,并对香港回归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节目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一致好评。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认为,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一场罕见的大地震袭击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发生以后。国内广播电视媒体反应之迅速,跟进之及时,报道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12日18时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率开始现场直播“汶川紧急救援”(以下简称“紧急救援”),首次直播持续到次日凌晨1时30分;  相似文献   

11.
陈丽娟 《新闻传播》2009,(11):21-21,23
2003年,非典疫情弥漫神州。4月,驻白“三二一”医院赴北京小汤山医疗队的六名队员已经启程奔赴抗非典一线——小汤山。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完成一件事的必要条件。广播直播考验的不仅仅是主持人的文化修养,更对主持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直播主持人,才能在面对众多听众的时候做到处变不惊,顺利控制好现场节目或者演播室直播节目的进程。优秀的主持人需要做到摒弃胆怯、恐慌的心理,不被外界干扰,增强临场的控制力和反应速度,培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本文就直播主持人在直播时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提高主持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静萍  于华 《新闻传播》2004,(7):41-41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直播节目以其快捷、亲切、新颖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近几年来,全国数百家电台的多档节目都采用了直播这种形式,然而,当人们冷静下来,把收音机的频率从一个调到另一个时,透过众多的电台、众多的热线电话,人们也会隐约看到“繁荣”背后  相似文献   

14.
15.
“走出去办广播,办看得见的广播”,这是近几年来广播领域倡导的一种发展趋势。从2005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力、了《直播中国》节目,成为“走出去办广播”的一个范例。这档节目就像一扇开启的窗,为中央台走进地方、地方台走向全国送来了清新的风。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在《直播中国》节目开办三年来,六次与中央台中国之声合作,推出大型直播节目“走进青岛”,节目影响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17.
夏威 《中国广播》2007,(5):24-25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新闻联播》以及《新闻和报纸摘要》滞目推出了全新评论节目——《两会时评》。这个节目新闻实效性强,内容紧贴社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广播个性特征突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听众的“耳朵”,获得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播电视访谈类直播节目以其直观快捷、感染力和参与性强的特点成为广播领域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中,广播访谈节目因其不需直面受众,谈话自由度大等优势,倍受青睐。如何做好这类直播节目?如何在众多的栏目中拥有自己的特色和长久的生命力?笔者想以自己做广播访谈节目的经验与心得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二。  相似文献   

19.
孙莹 《中国广播》2007,(12):6-7
从2007年开始,经过整合资源,全新打造的法制新闻杂志性节目《法治中国》亮相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周一到周五11:10~11:55,《法治中国》“用探索的视角关注法律事件,用人文的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实践证明,走向直播的法制广播,更能兼顾时效性、贴近性;在直播中巧妙运用采访音响、庭审录音素材,使原有十佳栏目《现在开庭》焕发了新春;广泛搭建合作平台,形成法制广播合力,制作出有规模、有广泛影响力的节目。  相似文献   

20.
叶利 《视听界》2006,(4):82-83
直播节目向来以时效性、真实感以及不确定性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靠直播节目起家并持家也成了CNN、凤凰卫视等众多传媒公司不约而同的手段之一。目前对直播的探索多集中在战事报道等突发事件领域内,常态直播,仍然是个稚嫩的话题。2000年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第一档固定的完全直播类节目——《直播中国》,但是这次吃螃蟹的壮举却以节目更名为《直播时刻》告终。2005年8月CCTV-4推出了纪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大型直播系列报道《直播探索出了一条非即时性新闻直播的道路。定位相近的两档节目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成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